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应用型大学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结果(论文)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10-07-08]

 

    从20世纪末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一系列变化:招生人数迅速增加,在校生人数倍增,招生和就业制度改革等等。截至2003年.高校毛入学率达到17%,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意味着高等学校的多样化。应用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产物应运而生,其内涵、特征以及发展途径逐渐成为我国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关注的焦点。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应用型大学发展的成功经验,研究我国应用型大学发展的可行途径,这对于保证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促进各级各类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应用型大学的产生
    (一)社会的发展与大学功能的分化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社会生产和生活不断涌现出大量的新技术,新成果,使得企业对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和细化,这就要求大学不能仅仅为统治阶级培养有知识、有教养的精神贵族,而且要为工农业生产发展培养应用型科技人才和基层工作人员。此外,经济的发展也使得广大民众有能力也有需求接受高等教育,上大学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这些因素都导致了高等教育向着大众化方向发展和高等学校的功能分化。很多高校开始关注工业社会的生活,接近社会文化的底层,把职业课程逐步引入大学课堂,并越来越注重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专门人才,以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求和公民个人需求,“直接为社会服务”成为了这些大学的第三个功能。正是由于大学功能的分化促使大学类型也逐渐多样化,一种新类型的大学诞生了,这种大学兼有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即在人才培养上,一方面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又要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把这种大学就叫做应用型大学。
    (二)国外发达国家及中国台湾地区应用型大学
    1.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20世纪70年代,德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急需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现场工程师。当时所有大学的毕业生过于理论化,而职业教育又难以满足科学、技术发展对一线高级技术人员和现场工程师的要求,需要提升教育层次和创新教育类型,因此应用技术大学应运而生,英文翻译为Applied Science University。它定位于满足职业需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并立足于应用研究和开发,以培养现场工程师为主,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属于非学术性的高等教育,学制四年半。这类大学自诞生以来,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并与德国的学术性大学一起构成了一种新的高等教育体系,成为德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类型之一。
    2.澳大利亚的科技大学网络。澳大利亚的大学大致分为三个集团,即三类:第一类是研究性大学,属于学术、研究型大学;第二类是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建立的大学,这类大学很想发展成为研究性大学;第三类是从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的学校,统称为科技大学网络,它们属于应用型大学,英文翻译为University For Application。这些应用型大学多是20世纪80—90年代成立,是伴随着澳大利亚在高技术和迈向信息社会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它们实施以学科为基础、面向职业和产业结合的学位教育,可以提供面向研究的大学教育,更强调面向行业、结合企业开展应用性的教育和培训。
    3.中国台湾地区的科技大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台湾地区由技术学院升格了一批科技大学。这些科技大学的出现是因着台湾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对技术性人才需求的层次高移而产生教育层次提升的结果。面向职业、产学结合、强调应用是这类大学的特点,学制有4年本科、2年专科起点本科、硕士、博士等。台湾的科技大学类型突出,特点明确,深受企业界的欢迎。
    二、应用型大学的基本特征
    首先,以为地方区域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为宗旨。不同类型的大学为社会提供的服务也是不同的。研究型大学要承担国家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尖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任务;而应用型大学则必须以为地方区域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为宗旨。其次,以应用性人才培养为目标。与研究型大学培养的精英人才相比,应用型大学培养的人才首先是要直接为生产生活工作服务的一线应用性人才,其应用性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术、技术和职业三者的结合,二是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提高。第三,专业设置以新兴专业或新的专业培养方向为主体。应用型大学是与经济、生产第一线和地方大众生活紧密联系并为之直接服务,其培养的人才必须适应社会需要。因此,它的专业设置应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兴专业和新的专业培养方向为主体,主要培养工程应用性、技术应用性、服务应用性、职业应用性、复合应用性等专业应用性人才。第四,以构建应用性学科体系,发展应用性科学研究作为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学校改革的出发点应从学科转向市场,也就是说办高等学校并不是单纯地办学科,而是为了社会服务。应用型大学必须以应用为指导,在努力建设工程性学科、技术性学科和复合性学科。第五,课程体系设计强调学科和应用两个方面,两个体系之间是平台建设和应用培养的关系,而非主从关系。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具有培养一线工作服务的应用性人才的特点,对应的课程模式分为三个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应用能力平台、基本素质课程平台。每个平台都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三个平台的课程都贯穿于本科四年,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和基本素质课程平台课程逐年减少,应用能力课程逐年增加e。第六,教学方法是学科性教学方法与应用性教学方法相结合。应用性教育认为学科不仅是专业的基础,也是专业的背景,学科基础课程体系和应用能力课程体系可以同步进行,学生应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掌握理论,训练技术:,因此,应用型大学的本科教育教学过程中把学科性教育和应用性教育两种教学理念结合起来,构建应用性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第七,师资队伍应具备应用能力素质。应用型大学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所以师资队伍不仅要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同时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和较强的应用能力。第八,产学研结合是实现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应用型大学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的应用性人才,因此建立产学合作的机制是保证其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我国应用型大学的发展途径
    借鉴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应用型大学发展的途径,结合应用型大学的特征以及我国大陆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我国应用型大学的发展主要有三种途径:
    (一)由教学型大学向应用型大学发展
    教学型大学在我国为数众多,并且多属于以本科层次教育为主的地方院校。它们侧重于教学,科研规模和力量相对较小。随着近年来的扩招,教学型大学的录取分数线越来越低,生源主体多数为居于高考成绩中间段甚至是中间偏下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大学,从理论上分析可以有两种发展途径,一种是按照沿着我国高校发展的传统途径,向着研究型大学发展;另一种是向着应用型大学发展,、基于对两种发展途径的可行性分析,可以看出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教学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发展是很难成功的:首先,研究型大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实施的是—种“质”的教育,是着重优秀的教育。因此,其科研规模、教学经费以及生源质量都与优秀教育相匹配。从教学型大学目前的实力看,它想要发展成研究型大学是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的。其次,研究型大学培养的是未来的国家政界、商界、科技界以及教育界的领导人,这些人才是我国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但是需求量较小。我国目前的经济建设还需要数以万计的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实用型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仅靠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来完成是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因而,作为本科层次教育的教学型大学必然要成为培养应用性人才的主力军,它如果继续向着研究型大学的方向前进就会与社会发展产生矛盾,不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教学型大学向着应用型大学的方向发展才符合科学的发展观,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保持一致,教学型大学已经具备成为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基础和条件。但是受精英教育的影响,当前我国多数教学型大学仍采用学术性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这种办学理念和模式的存在就成为其发展为应用型大学的障碍,必须进行改造:(1)转变办学理念。教学型大学应认识到不同类型大学应有不同的人才质量标准。应用型大学承担的是为国家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大学同等重要,而且也能在自己的层面上办出水平,达到一流。(2)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教学型大学要建成应用型大学,还须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定位。它首先应能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大量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其次能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解决难题,尤其是为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第一线推广高新实用技术,为提升地方企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服务;第二能为地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提供培训基地与教育基地。(3)转变办学模式。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应改变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正三角型”课程模式,按照“学科—.应用型”理念设计课程体系。第二,应要加强具有应用能力的教师队伍建设。第三,应紧密依托行业和当地政府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推进教育和应用性科研的结合。
    (二)由高职院校向应用型大学发展
    高职院校升本发展成为应用型大学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重应用性学科体系的构建,发展应用性科学研究。高职院校的课程摆脱了学科系统化的三段式模式课程,其专业学科体系让位于专业的职业能力体系,在学科建设方面与本科层次的院校有很大差距。所以,高职院校要建成本科教育层次的应用型大学,就必须加强工程性学科、技术性学科和复合性学科等应用性学科的建设,制定鼓励应用性研究的政策措施。(2)课程设计应注意本、专课程衔接。由于高职院校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专门技术能力的掌握和熟练程度上要优于本科生,但其缺少的是学科基础和职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因此,课程设计应注意学科基础知识的补充和职业技能的提升,尤其是加强对学生技术研发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等应用能力的进一步培养。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其从事应用性教育的执教能力。高职院校的师资整体条件和实力与应用型大学要求的师资条件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和应用性研究能力,促进教师从事应用性教育的执教能力的提高。(4)进一步突出产学合作教育。凡是已取得良好社会声誉的高职院校基本都是在产学合作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建立了良好的产学合作运行机制的学校。但是,应用型大学不仅要为本地区培养大批应用性人才,更要有通过应用性研究,将研究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方面的服务。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在产学合作教育方面,所欠缺的是科研成分较少。因此,高职院校除继续加强产学合作教育外,还应鼓励教师开展应用性研究,积极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此外,一些民办高职院校在向应用型大学发展的过程中还应注意规范教学管理和基本教学要求。
    (三)独立设置的重点大学二级学院尝试以新机制向应用型学院发展
    除上述两种应用型大学的发展途径外,还有一种途径就是独立设置的重点大学二级学院尝试以新机制向应用型大学发展。独立设置的重点大学二级学院在向应用型学院发展的过程中.除应与教学型大学一样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以及办学模式方面进行改造外,还应注意:第一,二级学院要充分利用重点大学的声誉和学术优势与行业和企业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以促进应用性教育的发展。第二,重点大学应给予二级学院更多的自主权利和优惠政策,扶持其发展应用性教育。同时,通过发展应用性教育,改变目前大学教育的传统模式和培养目标,加强同企业和地方的联系,进而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第三,重点大学应为二级学院创设条件,建立学术性教育和应用性教育的相互融通和交流。学生可以在两条教育通道互换跑道。
上述是我国应用型大学发展的主要途径。为了保障我国应用型大学的顺利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机构必须为这些学校提供必要的政策和经费支持:第一,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投入,提高应用型本科教育投入在高等教育投入的比重,并在办学用地以及其他社会资源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或政策性的倾斜;第二,政府应分类指导,针对不同类型的本科教育制定不同的评估标准和评价方案,鼓励学校按照自己的定位要求,健康发展,争创一流。同时国家应像实施“211工程”那样,实施建设优秀应用型大学工程。
 (王 洪 高 林 杨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