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专家观点 提升质量的核心:“师”与“生”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10-09-17]

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度扩张,结束了在精英教育阶段的长期徘徊,进入了大学毛入学率超过15%的大众化发展阶段。未来十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40%,接近高等教育的普及阶段。增“量”自需保“质”,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重点从“数量”向“质量”的转变可谓是众望所归。新近公布的教改规划纲要也为衡量“教育质量”定下标准——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然而,高校如何在操作层面实现质量提升?
-----“从教师和学生入手”——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叶之红的观点。
增多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接触
    一个北大学生回想大学里收获最大的课程,是一门韩国语选修课。在这门课上,老师首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你将来想做什么?”其后每一次交作业,同学们都要在姓名前面加上自己的答案,比如:“想当外交家的×××”、“想当工程师的×××”……就这样,每一位学生的人生目标得以昭告天下,并通过不断的自我提醒,达到了激励自己的目的。实际上,这位老师并没有做很多的教育工作,但同学们不仅由此

受到了一次职业生涯教育的洗礼,还感受到了最有收获的教育。
      高等教育质量始终备受关注,但具体到执行过程中,国家层面和学校层面的关注点还存在一定落差。一直以来,国家关心的是课程结构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以及教材建设、教师队伍、教育设施的完善。这些都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但在此基础之上,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真正问题,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得以体现。那么,宏观政策所关注的问题,与学校人才培养得关键性核心指标是否对应呢?
      对此,叶之红提到了一个最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因素:教师是否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这种互动是否体现了对学生学习及未来发展的激励,是否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是否促进了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教与学的效率是否有所提升,学业状况的评价及反馈是否科学有效——“作为一个教师,如果不能和学生进行深度的交流,对学生的发展没有深入的指导,还谈何‘教育质量’?所有关于提高质量的努力,都应该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密切接触。”如果高校强调课程、教材的研究、工作项目的申报,造成教师在完成各项硬性指标上花了大量时间,而没有时间与学生密切接触有效互动,自然谈不上指导和激励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教师在课堂内外积极接触学生,主动对学生进行发展指导,是考量其是否真正关心学生发展的重要指标。由此我们需要拷问自己的问题是:为什么在中国教师的课堂上,学生很少感受到自己未来发展获得切实的关注?为什么像“增进教师与学生的密切接触有效互动”这些国外非常关注的质量要素,在国家宏观政策上没有反映出来?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按照自己的要求和兴趣讲课,应当多考虑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从宏观政策的角度,也应当鼓励教师关心学生的未来发展。比如,现在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导向是有了,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应该与学生的人生理想、职业发展的目标紧密结合,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摆脱“封闭式”学习,增强实践性学习及合作学习的意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知识型社会工作形态的需要。
将学生作为教育质量评估主体
      澳大利亚的大学在评估自身教育质量时有一个指标,即要考量‘已经毕业的学生在接受继续教育时选择母校重新学习’所占的比例。据介绍,有些学校的毕业生再选择率可以达到40%。不知在中国实施这样的调查,能有多少高校可以达到这样的水平?
      金杯银杯,不如学生的口碑。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最终的受益者。评估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如何,仅仅是行政部门说了不够,学生的评价才是最有份量的。对于学校来说,学生应该成为教育质量评估的主体;对于教师来讲,也应将受到学生欢迎的程度作为最高荣誉。这里所说的“学生的评估”,不仅仅是上文中提到的毕业多年的校友对母校的再选择,还应包括新生、在校生对学校的满意度,甚至是高中考生对学校的认识和考取该校的意愿。学生的认识和评价,才是一所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最真实的反映。
      现在很多学校在开展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但评价工作是否客观、是否科学,是决定考核准确性的关键。如若评价指标过于单一,就有可能出现问题。比如某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给学生试卷打分低,学生可能因为追求心理平衡,给该老师的评分更低,这样对待教师是非常不公平的。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估,重点在于评价指标的客观性设计,以及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提高质量,未来十年是非常好的机遇。但这无疑也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在叶之红看来,其核心元素很简单,就是“老师”和“学生”。提升老师对学生发展的指导水平,同时提升学生对老师教学的评价能力,正是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最佳途径。利用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和“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是实现教育质量评估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而对于第三方评估机构来说,其服务能力的专业化程度是一个关键问题。叶之红表示在有关工作中,中国高教学会可以与麦可思进行更深入的合作:使用麦可思收集的数据,考察高校质量管理中的经验及问题,帮助高校寻求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最优解决方案。        来源:《麦可思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