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各国扶助大学生就业举措综览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10-10-12]
受金融危机及经济不景气影响,各国失业率飙升,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世界各地的高度关注,世界各国政府、高校、企业及其他社会团体纷纷推出各种有力举措,共同为大学毕业生这一群体的就业创造良好条件。总的来说,各国在应对大学生就业时的主要举措是:法律促进,政策激励;重视就业指导和服务;鼓励自主创业;重视实践经验的培养等。本刊将中国等各世界主要国家扶助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举措编辑整理如下:
中国:高度重视,制度创新,全方位推进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明确提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首位。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性。去年年初,国务院先后召开常务会议和电视电话会议,专题研究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出台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重大政策,并推动各地和有关部门抓好政策落实。中央有关部门积极采纳两会建议、提案,出重拳、打组合拳,制定出台一整套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包括对到中西部农村基层服务毕业生给予学费补偿和代偿助学贷款、鼓励科研单位聘用毕业生、实施三年百万见习计划等。
就业制度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
近年来,教育部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着力把解决现实就业问题与深化教育改革和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加快推进了六个相关领域的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取得积极成效。一是建立了一整套高校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的基本制度,特别是有关部门积极吸纳两会建议提案,出台了高校毕业生服义务兵役补偿学费、代偿国家助学贷款的新政策,10余万名大学生参军入伍,实现了大规模征集高校毕业生入伍的历史性突破。二是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开通38个类别的专业学位,面向应届毕业生增招3.8万人,开启了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调整和培养模式的改革。三是扩大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16.4万名毕业生奔赴农村中小学教师岗位,推进了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创新,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四是积极促进服务外包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服务外包企业吸纳大学毕业生近50万人,建设了大批服务外包培训中心和实习实训基地,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现代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五是以启动实施重大科研项目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为契机,建立和完善更加适应科研活动规律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机制,逐步建立起一支以合同制管理为基本模式的专职科研队伍。六是组织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项目,共招募毕业生32万余人,同比增加17万余人。通过以上六项措施,直接解决了100多万名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另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成效显著。
2010年,六部门联合发《通知》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近日,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2010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通过实施“2010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以下简称“推进行动”),努力使应届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70%左右,当年底总体就业率达80%以上。
“推进行动”提出实施三项计划,一是实施“岗位拓展计划”。要求各地拓展产业就业岗位,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创造更多智力密集型就业机会;拓展企业就业岗位,大力疏通高校毕业生到各类企业就业的主渠道,特别是拓展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就业空间;二是实施“创业引领计划”。加强创业教育和培训,开设创业教育相关课程,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创业培训,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活动,提高创业意识;三是实施“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在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方面,将就业指导课作为高校的必修课程,提高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能力;大力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 “三个一”(送一批就业岗位信息进校园、组织专家开展一次就业政策咨询和职业指导活动、提供一本就业手册)服务。
美国:各措施齐头并进
在就业政策方面,美国的就业激励措施最为完善。美国联邦政府为了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特定的地区或从事特定的职业,采取了许多激励措施,其中最为常见的做法是免除或部分免除学生上学期间的就学贷款。在联邦政府的政策外,各州也还有不同的激励政策。
世界各国大都实行大学生自主择业制度,但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各国都很重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政府、高校、社会组织通力合作,美国是这方面的典型。美国大学生就业由劳工部、学校、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协同为毕业生服务,已经形成了良性的运行机制。美国大学60-70%的毕业生是通过学校就业服务机构这个主渠道就业的。
美国是鼓励创业精神的典型代表。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贯穿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
法国:多方努力 为就业铺路
多年来,法国政府及教育部门始终将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作为考虑重点,尽量为其就业创造良好条件。法国政府为促进就业,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1)实施“促进就业合同”。政府对签订合同愿安置长期失业者的企业两年内免收社会福利分摊金,并且每月补贴2000法郎;
(2)实施“青年就业合同”。签订这一合同的企业主将被减免社会福利分摊金并享受政府补贴。
法国的大学教育十分重视社会实践,学校与政府机关和企业建立密切联系,尽可能多地为大学生安排实习机会,毕业之前还没打过工或没实习过的大学生很少。法国高校对大学生的时间安排也较为灵活。有些大学生只要按照课程要求拿足学分,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自由兼职。
在法国,除校方的就业指导部门之外,全国还设有500多个就业信息和指导中心。这些中心的主要职责之一是免费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其中包括帮助大学生制定符合自己特点和大学要求的实习计划。
法国政府也采取一些优惠措施鼓励企业聘用应届大学毕业生。对那些聘用应届和失业毕业生的企业,政府在一定期限内免收其社会福利分摊金及一些税收,并且视情况按聘用毕业生人数给予一定补贴。
英国:大学就业服务很周到
英国的高校职业服务被公认为是全球的领先者。在英国,国家并没有立法要求大学提供职业信息、建议与指导,但大多数大学均设立了专门的职业服务部门。他们除了帮助毕业生找工作,还为那些难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提供特殊服务。比如,帮助大学生开发职业管理技巧,提供建议,甚至在学生毕业两年之后还为他们提供这些服务。英国职业指导服务的目标是将就业指导融入大学课程设计之中。
推行“国家实习计划”。由于经济不景气, 英国失业率近一段时期出现攀升势头,有关统计数字显示,全英失业人数现阶段接近200万。由于经济不景气,不少大公司纷纷减少对应届毕业生的岗位需求,或仅把招聘目光集中在牛津和剑桥等名校毕业生身上,英国的毕业生面临巨大就业压力。近年,英国政府计划推行一项“国家实习计划”,帮助未能找到工作的学生到企业或其他机构实习3个月,培养职业技能,帮助他们最终实现就业。这也将有利于在英国毕业的中国学生们留在当地找工作。
这项计划帮助大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先实习3个月,希望通过这3个月的带薪实习提高毕业生的技能和经验,毕业生实习完毕后还有机会获得全职工作。尽管参与实习计划的毕业生无法从实习机构拿到全额薪水,但薪水略微高于政府给予学生的助学金和助学贷款总和。目前,英国巴克莱银行和微软公司等4家知名企业已决定加入“国家实习计划”,一些公共部门、慈善和志愿者机构也收到了参与邀请。
牛津大学是英国大学职业服务的杰出代表。牛津大学职业服务处旨在为本校学生提供平等、充分的信息与指导服务,以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决策。例如:设立信息室,提供广泛的职业信息资源;提供所有空缺职位信息并能有效搜索;每周发送电子简报;每周编印空缺职位快讯《桥》并寄送给每一位最终使用者;保证学生获得接受过专业训练的职员的指导和信息咨询;与雇主共同合作为学生举办演示会。此外,大学还从需求角度为雇主提供服务,职业顾问给雇主招聘提供专业建议;邀请雇主参加就业服务处组织的招聘和培训活动。值得注意的是,牛津大学的职业服务对象并不局限于毕业生,同时涵盖所有的在校生,还为毕业4年之内的毕业生服务。
德国:优先照顾本国毕业生,各项政策不断调整完善
德国的高等教育比较发达。据统计,目前德国高校在读学生总数约为200万人,近年来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超过20万。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德国失业人数超过400万的大背景下,德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他们面临的失业风险较小。德国联邦劳工局下属的研究机构通过调查发现,德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前景较好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德国经济经过多年发展,劳动力需求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德国目前正处于向信息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制造业和一般服务性领域工作岗位减少,研发、管理、咨询和教育领域的工作岗位不断增多。高校毕业生因具备良好的教育背景,一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其次,德国人口总数下降,导致受过培训的劳动力相对比较紧缺,这也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一定的保障。目前,德国大部分受过培训的劳动力都是中年人或老年人。随着老年劳动者逐步进入退休年龄,为了填补空缺,必须要有受过培训的年轻人顶上来,而高校毕业生在这方面的优势则是不言而喻的。
此外,德国政府在国内就业市场上采取保护性措施,减轻本国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压力。
对于那些在德国高校就读的外国学生来说,要想毕业后在德国找到一份工作非常不易。因为德国为了保证本国国民的就业,给外来的劳动力设置了很高的门槛。很多外国留学生毕业后发现,要在德国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岗位并不难,但要获得德国劳工局的工作许可却非常困难。因为德国劳工局原则上只允许外国人填补那些德国人不能胜任或无法填补的空缺岗位。
德国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主要依靠自身力量,政府的直接干预较少。德国统计部门、劳工部门以及各经济企业协会经常发布就业指导信息,这对大学毕业生选择职业具有宏观指导作用。德国政府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并鼓励他们学习实体经济所需要的自然科学。
大学毕业生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如大学里的就业指导中心、互联网、报纸等来寻找就业信息。德国有很多网站都提供帮助学生在进入大学前选择专业的服务,这些网站详尽地列出了不同专业近年来的就业情况。通过浏览这些网站,德国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就可以在专业选择上做到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企业也会利用招聘会、报纸、网站等平台来招聘大学毕业生。
德国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改革,“哈茨计划”历经多次简化、合并、创新,已逐步完善发展到第四阶段,简称“哈茨计划4”,这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颇有作用。各国政府采取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对扩大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加拿大:“合作教育”实现技能训练
加拿大高等院校普遍实行企业和学校合作的“合作教育课程”的教育模式。目前,加拿大全国提供“合作教育课程”的大学有100多所,每年参加的学生约7万人。
“合作教育课程”是大学里的一门重要课程,学生不仅仅要到企业去“带薪实习”,还要经过企业和学校的考核,只有考核合格的学生才能取得学分。考核内容包括企业对学生的工作态度、团队精神、业务能力等的评价,以及学生在工作结束后写出的报告的质量等。考核合格的学生将获得相关证明,以备找工作时使用。统计表明,参加“合作教育课程”的学生不仅更容易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起薪也比一般的毕业生要高。
加拿大政府负责为大学教育提供核心资助,使大学有能力继续开发所有学科领域毕业生所需要的技能组合,同时协助建立行业委员会。加拿大各大学都非常重视帮助学生就业,成立了专门的职业服务中心负责“合作教育课程”等工作。它们对外深入企业推广本校专业、宣传学生和了解工作信息,对内向学生及时公布就业信息,帮助他们确定就业方向并进行填写简历、面试等相关培训。出于对优秀人才的爱惜,加拿大各大企业也非常支持合作教育,与高校共同建立“合作教育课程”,并主动为参加“合作教育课程”的学生创造相应条件。
俄罗斯: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的求职之路
上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逐渐稳定,俄罗斯政府开始关注当时颇为严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劳动部和教育部联合制定了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帮助他们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工作纲要。各地区纷纷建立了劳动力安置机构,大学建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国家和地方政府也为安置青年就业设置了专项资金,搭建起指导和安置青年就业的基本架构。
俄罗斯各地政府和学校根据本地情况积极探索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途径。主要工作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大学毕业生的自我就业能力,二是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岗位。在促进就业的种种项目中,效果最好的是“青年实践”项目。这一项目的主要操作方法是,由政府劳动部门出面帮助大学毕业生与企业签订一年或半年的实习合同,实习期间的工资和费用一半由企业出,另一半由劳动就业部门出。
目前主要做法是,公司与大学建立合作关系直接从学校选拔人才,让大学高年级学生到公司实习,然后学生和公司进行双向选择。大公司挑选人才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挑选,从学校人才库寻找候选人,然后约见面谈;二是向高年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实习期通常是几个月到一年;三是采取“优中选优”的方式,搞一些竞赛活动,从中选出最优秀的人才进行重点培养。
日本:保障就业机会平等 力促雇用信息公开化
近年,日本经济步入衰退,让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面临找工作难题,日本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持续下降,对此,日本政府采取了许多促进就业的专门措施。日本的公共就业保障办公室会根据毕业生的工作需求为其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咨询和配置服务。公共人力资源开发机构也会为各类学校的毕业生提供公共职业培训,培训期通常为1年至2年。同时,为保证就业机会平等,尤其是针对女学生的工作需求为其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咨询和配置服务。公共人力资源开发机构也会为各类学校的毕业生提供公共职业培训,培训期通常为1年至2年。同时,为保证就业机会平等,尤其是针对女学生的招聘机会平等,以及纠正其他一些歧视性的招聘,相关部门为女大学生举办研讨会,发放招聘指导手册,帮助她们选择适合自己能力和资质的工作。
政府希望企业加强自律,尽可能避免取消录用已签订协议的毕业生。
在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方面,日本政府采取的主要做法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全社会的雇用信息公开化,以解决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日本在厚生劳动省主导下建立了“工作信息网站”。该网站集中了民间职业介绍机构等的招聘信息和求职者的信息,从而使企业和求职者都能很方便地了解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该网站的开通对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韩国:毕业前忙着学英语、考资格证
韩国的大学生就业率比较低。据韩国教育开发院统计,四年制大学毕业生中,已经就业的人数仅占56.4%。
为顺利找到工作,许多大学生都会参加各种培训。就业网站JobKorea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3.2%的大学生接受过就业培训,人均费用达到164万韩元(100韩元约合0.83元人民币)。最热门的培训项目是英语会话,此外,还有各类国家等级证书、电脑操作培训等。很多学生认为:“如果不接受培训,就会落后于其他准备就业的学生。”
韩国就业综合网站“joblink”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表明,从申请到成功就业,求职者平均应聘26.3次,超过40次的也达29.2%,面试超过10次以上的达23.1%。成功就业的人认为,企业最看重的是打工或实习等工作经验,此外,外语能力、是否精心准备面试、大学的专业和成绩也很重要。
印度:加大投入,培育新岗位
印度政府在2010年财政年度增加公务员岗位9.2万个,增长率为3%。政府解释说,经济困难时期,政府为创造和培育就业岗位必须增加开支。
近年来,印度大学毕业生增长速度迅猛,大学生普遍认为,毕业后只能先就业后择业,不管对工作是否满意,都要先干起来,逐步积累工作经验,一边工作,一边寻找自己所喜爱的工作。虽然小企业和服务行业这些单位收入低,工作流动性大,但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应聘者却只增不减。
于是,进入政府机关工作是印度大学毕业生最大的愿望,为了给年轻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印度政府做出了种种努力,包括资助私营和中小型企业、鼓励外国和本国商人投资、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优惠和创建自由贸易区等。
在印度,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只有10%的人能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他们当中除了部分人决定考研究生继续深造外,绝大多数人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调整心理预期,一些学生甚至放弃专长去做一些根本不需要高学历的工作,使得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售货员、大学生司机。
巴西:打造促进青年就业网
工人出身的巴西总统卢拉执政以来,一直将扩大就业、解决贫困问题作为政府社会发展计划中的头等大事,视就业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在巴西最近推出的“初次就业计划”中,重点支持就业市场中的弱势群体,尤其是增加和改善青年人的就业。据统计,目前巴西城镇居民的失业率达7.6%左右,而且就业市场仍在进一步缩小。卢拉政府推出的“初次就业计划”,旨在发挥社会各阶层的作用,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促进青年就业网。
巴西政府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并没有特别优先的政策,无论毕业于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毕业生都与其他青年一样,必须遵守劳动力市场法则,自己解决就业问题。政府鼓励企业多雇用年轻人,企业可以从政府获得资助,享受政府资助的企业必须保证在12个月内不解雇年轻人。政府还向自主经营的年轻人提供低息贷款和经营指导及培训。(来源:《国际教育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