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让企业对职业院校形成依赖感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10-12-21]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的主要办学模式,然而,什么是真正的校企合作,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一直是高职院校的难题,然而,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经验,也许为这一难题的解决创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2010年,学院的订单培养数量暴增,订单人数达到今年招生计划的1/3。合作企业蒂森电梯公司已提前预定了3年的订单,实现了由学校找企业到企业找学校的转变。在与蒂森公司合作中,学校根据企业提出的生源要求来组织招生,把订单前置到招生环节,学生一入学即具备了“准企业人”和“在校学生”双重身份。同时也意味着,拿到“蒂森班”结业合格证的毕业生就等于同时持有了电梯行业的世界顶级“绿卡”。
除“定向+订单”的定制人才培养模式外,学院还实行“实训中心+生产企业”的工学交替、“3C+D双证融通”和“工程实践不断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这四种模式已经成为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典型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院校要探索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要寻找校企合作的突破口,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就需要思考企业主动寻求院校合作的动因。院长陈建民表示:“我们不仅要输送人才,还应该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技术服务等方面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一旦建立了紧密的服务关系,企业对职业院校就有了依赖感,就会形成学校找企业的同时企业也找学校的良性互动机制。”
由“生意伙伴”到“家庭成员”
一项统计表明,北京市矿山死亡事故统计由2005年的13人逐年下降为2009年的3人。北京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贾太保副局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近年来,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培训层面都对北京市安全生产做出了积极贡献”。
有关统计表明,学院依托专业传统优势主动为煤炭行业服务,三年来共完成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培训、煤矿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煤矿安全培训机构师资培训、煤矿班组长培训、安全评价员培训、煤矿技术人员培训和煤矿安全督导员培训等各类安全培训一万多人次。
随着培训规模日益扩大,培训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6月学院被北京市政府确定为“北京市矿山安全生产培训基地”,北京市副市长苟仲文为学院授牌,成为北京市唯一一家矿山安全生产培训基地。
2009年9月,学院顺利通过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全生产培训机构二级资质的复审检查,安全培训范围由煤矿安全生产培训扩展到矿山安全生产培训,标志着学院已成为北京市政府认可的矿山安全生产培训基地,为北京市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做出了重要贡献。
院长陈建民在谈及学院的校企合作模式时说:“‘举校企合作旗,走工学结合路’是我们谋划自身发展时始终坚持的方向,正是有了学院对企业的主动服务,有了学院对行业与市场的主动适应,才形成了学院和煤炭行业由‘生意伙伴’到‘家庭成员’的华丽蜕变。”
学院本着专业建设立足行业的理念,承接了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等单位组织实施的煤炭行业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充分发挥了“北京市矿山安全生产培训基地”和“国家安全培训二级资质机构”的作用,开展面向煤炭行业安全生产技术管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定向”教育。与此同时,学校还通过专业调研,充分了解矿山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情况,明确了培养矿山安全生产管理、安全中介服务、安全监督管理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专业定位。
与此同时,学校针对适合高职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岗位群分别进行调研,提炼岗位的典型职业活动,确定完成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任务,对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形成行动领域,对行动领域进行转化,形成专业学习领域。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综合的原则形成学习领域,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紧密结合岗位需要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学校培养和企业人才的“无缝对接”
“我们是北京瑞维通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的第一批员工,今后我们就是公司的元老了。”正在昆明中铁集团顶岗实习的雷文光高兴地说。目前,学院在昆明中铁集团顶岗实习的学生有30人,正因为校企合作实现了“学校培养人才”和“企业需要人才”的无缝对接,特别是学院在人才培养中导入企业“6S”管理模式,实习学生很快适应了企业的工作,2009年7月至2010年3月在昆明中铁集团顶岗实习的学生,全部被昆明中铁集团在北京设立的新公司——北京瑞维通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录用,毕业后正式成为公司首批录用的员工。
雷文光来自学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行的“实训中心+生产企业”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德国专家的肯定。2009年12月10日,北京建筑师资培训基地邀请德国柏林国立技术专科学校副校长RolfSchille举办“项目教学法及其应用”主题培训会。RolfSchille对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实训中心+生产企业”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很赞同,连声说这就是中国式的“双元制”,比德国的“双元制”更具有灵活性。
2010年1月,教育部领导视察学院时,高度肯定了这一做法,并且认为这一做法值得在其他职业院校推广。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5个校办企业的基础上,与京门电气等企业合作新建了机电产品组装与调试车间、纯净水灌装车间、自动配料车间等3个生产性实训车间,与首钢集团、SMC公司等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形成“实训中心+生产企业”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分为文化素质培养、专业能力训练和岗位能力训练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安排学习和工作交替,实现了课堂与车间、教学与生产的一体化。
校办企业:行业发展的“晴雨表”,专业建设的“试金石”
学院依托校办企业,构筑集生产、技术开发、顶岗实习于一体的平台,实现了专业和企业互促共赢。以企业的产品作为项目教学的载体,学生在企业边生产边学习,参与生产全过程,进行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实现课堂与车间、教学与生产一体化。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合作进行应用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增强了企业发展的活力。
北京市煤炭矿用机电设备技术开发公司是学院的校办企业之一,公司长期来与学院机电工程系、自动化系、信息工程系、基础部相配合,依托学院的技术实力,以市场需求为切入点,为行业企业和一线教师提供优质的产品开发,技术服务,专利转化的平台,实现紧密的校企良性互动。教师参与企业生产全过程,与企业共同完成项目开发,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动手能力,为教师今后理论教学和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补充了企业科研的不足,加速了企业新产品的研发与转化速度,实现了学院与企业的共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学院充分发挥校办企业的育人优势,以企业的产品作为项目教学的载体,学生在企业边生产边学习,参与生产全过程,进行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实现课堂与车间、教学与生产一体化。
在近两年中,通过产学研合作等形式,北京市煤炭矿用机电设备技术开发公司成功转化为科研成果的研发项目有26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明专利受理3项,计算机软件版权5个,取得市技术监督局颁发的制造许可证3项,获国家级防爆许可证9项、软件产品4项。
企业投入形成与学校“共建”局面
北京京门电气有限公司是与学院合作多年的企业之一。2010年3月17日,北京京闰电气有限公司的“标准产品”和“控制产品”生产车间在学院正式开工。公司总经理礎宏伟说,由于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学院毕业生在该公司成长很快,迅速成为了企业生产、管理、技术开发、售后技术服务的骨干人员。为进一步促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感谢学院为企业输送学生,公司向学院机电工程系捐赠了变频器、软启动器、调功器等价值60万元的设备,把生产车间搬到学院里。
在这两个生产车间里,能够完成变频器、软启动器等4种机电产品的生产制造,为专业提供了组装调试、产品检测、设备维修、生产管理、销售、采购等一系列的岗位,将专业的教学和企业的生产融合在一起,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任务单、作业指导书和工作规范,学生通过轮岗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培养岗位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
北京精雕科技有限公司与学院共建专业,冠名“精雕数控”班,捐赠238万元设备建立“精雕实训室”、“精雕技术服务中心”,并设立“精雕”奖学金。同时,北京拓普康有限公司等企业也向学院捐赠了大量设备价值并设立了奖金学金。目前,一批企业通过捐赠设备、设立奖学金、扩大订单等方式来校寻找合作,实现了各有所求、各取所需,学校和企业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新局面。
此外,学院还积极与大型企业合作,根据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多样化的订单培养,构筑订单人才培养的平台。学院与蒂森克虏伯电梯有限公司、首创轮胎、北京飞机维修公司、海南航空、神华集团、北汽福田等15家知名大企业建立订单合作关系。
院长陈建民表示,在示范建设的过程中,学校把校企合作放在了首要的位置,寻求各种突破口,各取所需,打造校企“百年好合”。主要的方式是通过主动为行业、合作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接受合作企业委托的项目研究与技术开发等,并且根据企业用人需要调整实践教学计划,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受益。在这个过程中,学院则在合作中得到了企业的支持,提升了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强化了双方长期合作的动力,形成了校企利益互惠机制。正是有了这样的合作机制,不仅稳定了现有的校企合作规模,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高职学生,关注高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