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近年来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政策及启示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10-12-30]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从质量提升走向建立技职教育一贯体系,使高等技职教育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这主要得益于台湾当局针对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实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高等技职教育政策。探求台湾地区技职教育政策发展的历史轨迹,总结其成功经验,正视其面临的困难,对于我们科学谋划适合高职教育发展特点和规律的高职教育政策,推动高职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台湾地区技职教育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是一部经济发展史。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台湾地区经济处于恢复时期,以农业为主,对专门性应用人才的需求并不突出,专科教育只获得初步发展。至1960年,台湾地区专科学校只有12所,在校生’7888人。后来,台湾地区经济迎来了出口导向发展时期,产业结构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经济发展“起飞”急需各种高级专门人才,又逢当时中学毕业生逐年激增,专科教育从稳步发展转向直线式增长。为发展技术密集工业,台湾当局开放专科学校申请创设,优先扩充专科教育。1962年至1976年15年间,专科学校从15所增至76所,增长了约4倍;在校生从11476人增至154056人,增长了13.71倍。而且,专科教育逐步多样化,出现了五年制、三年制、二年制专科教育。这期间为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升级的需要,台湾当局还于1974年创建了第一所“国立”工业技术学院,开始培养少量的本科生和硕士生。
20世纪80年代起,台湾地区在教育自由化与均衡地区发展目标指导下,为舒缓升学压力,再度开放私人捐资新设大专院校,提出了废除三专学制辅导改制学院或技术学院之政策主张。原有三专学制的台北工专、台北护专及台湾艺专等均改制为技术学院。同时,“国立”台湾工商技术学院、“国立”云林技术学院、“国立”屏东技术学院、私立玄奘技术学院、私立亚洲技术学院和私立朝阳技术学院等也相继成立。据统计,截至1995年.台湾地区技术学院共有7所。
然而.由于技职教育过去一直被看成是职业养成的终结式教育。升学通道不畅,大量技职教育毕业生纷纷转向投考一般普通大学。据统计,1995学年度报考大学二、三年级转学考试总人数近13.5万人次中约有87.2%、实际录取人数1.1万余名中约有86.9%的比例来自专科学校毕业生。11I这种大量转向普通教育体系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技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如学生学习意愿不强、学习效果不佳、技职实务教学难以落实等,进而扭曲了技职教育的目标。升学通道狭小,技职学生基本能力不足,加上证照制度未能根本落实,技职教育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与待遇,导致技职教育被视为“二流教育”。
一、近年来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政策评析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更新加快,多次学习、终身教育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加强技职校院与社区结合,提供成年人非正规方式的回流教育与任职进修教育,改革教育系统直达车式的教育制度,建立技职终身教育体系已势在必行。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台湾当局把如何配合台湾地区经济全面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技职教育发展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各种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促使技职教育在数量和质量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1.大力扩充高等技职教育规模
1996年11月.台湾“行政院”教改会经为期两年的研究和审议,提出了《教育改革谘议报告书》,报告书建议:“不论从社会或个人需要观察,高等教育机会都需要继续增加”、“为因应扩充高等教育的策略,规划各类型不同功能的高等教育学府,以提供学生多元选择的机会是必要的”。那时受教育“松绑”政策的影响.学术自主意识逐渐抬头,加上“大众化”、“普及化”进程逐步推进.技专院校开始扩充。为了保持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增,1998年5月台湾“教育部”出台《教育改革行动方案》指出.“畅通升学管道,扩大大学就学机会,建立大学多元弹性入学制度”、“在兼顾教育品质下,持续扩增大学生数量”等。之后便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加以落实,如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规定《四技二专多元入学方案》、《二技多元入学方案》等,为考生提供了较多的应试机会。所有这些促进了高等技职教育飞跃式发展。据统计,1997—2007年间,台湾地区高等技职院校数从81所增至93所,在校生数从480 740人增至659 712人。其中,专科学校数从61所减至15所、在校生数从433865人减至34641人:大学院校数从20所增至78所、在校生数从46875人增至625071人。
2.努力提升高等技职教育质量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台湾地区技职教育体系大学院校和学生规模扩充速度较一般教育体系快,1996学年度至2007学年度,大学院校从10所增至78所,增长了近7倍:在校生从47517人增为625071人,增长了12倍多;占大学院校总数及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分别从14.9%和11.7%增至52.3%和52.4%。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一般大学院校数和学生数 则分别从85.1%和88.3%降至47.7%和47.6%。高等技职院校短时间内快速扩充,虽达到了畅通技职学生升学的政策目标.但由于资源建设赶不上规模扩张,质量问题随即出现。早在1998年,台湾“教育部”就出台《教改行动方案》提出“畅通升学管道……,在兼顾教育品质下,持续扩增大学生的数量”。该方案要求,畅通升学管道,要顾及教育品质问题。之后,对教育质量问题逐步关注。2001年颁布的《大学教育政策白皮书》强调,“现有的公立大学不宜再做量的过度扩充,而应致力于内部资源的整合,寻求质量的提升”。
不同阶段的高等技职教育政策都落实在一系列的实际行动中,如修订专科学校课程、规划技职教育一贯课程、辅导技术学院增设人文系、辅导高等技职校院设置教育系所或学程培养师资、建立多元化技职师资晋用审查体系、鼓励校际合作等:奖补助私立技专院校;通过专项经费补助发展科研、提升教学能力、鼓励培育当前产业需求重点科技人才和重点发展学校特色领域等。这一系列促进高等技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措施。对高等技职教育品质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力促技职成为“第二教育国道”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台湾当局一直把畅通技职教育升学通道和建立技职教育一贯体系作为制定高等技职教育政策的重点。早在1996年,台湾“教育部”就提出要建立普通教育、技职教育与推广教育三条教育通道的构想:其中.第二条技职教育通道的规划是希望能打通技职教育的进路瓶颈,依次从从职业学校、专科学校、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向上攀升.构成一贯体系,建立等同于甚至比普通教育通道更为畅通的“高速公路”,让技职院校毕业生一样有出路:为此,台湾“教育部”出台了6项措施加以落实,包括辅导绩优专科学校改制技术学院并附设专科部、鼓励大学增设二年制技术院系学程、办理技术学院申请改名为科技大学、调整技职教育学制建立一贯体系、落实证照制度提升技职专业尊严、规划技职教育终身学习体制等。1998年颁布的《教育改革行动方案》再次强调各层级技专院校通过升格改制的方式建立技职一贯体制。几年内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技术学院从1996年10所增至1999年40所,再时增时减至2007年4l所,同期科技大学从原来零所增至7所,再继续增至37所。
伴随技职院校层级跨幅逐步增大,课程不连贯、不衔接的问题十分突出。针对这一现状,台湾当局逐步将政策焦点转向规划技职教育一贯课程。1998年颁布的《教育改革行动方案》再次强调“建立技职教育一贯体制”时,就开始提到要“规划跨世纪技职体系一贯课程,更新传统技职体系教育内涵,带动各级技职学校课程研发机制,发展学校特色”。2001年,台湾“教育部”官员黄政杰在《跨世纪一贯课程规划》中也提到“重视各层级各学制技职教育的课程衔接,向学生提供无缝课程”。于是.经过大量的前期研究,新课程方案于2001年初步形成。具体思路为:改变先前分层进行课程设计与修订的模式。将各级职业技术院校视为一个系统,按群规划和设计本群三级f职业学校——专科学校——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五类学校(高级职业学校、五年制专科学校、二年制专科学校、二年制技术学院、四年制技术学院)的一贯课程。所有这些极大地推动了技职教育体系的实质性建设。
4.推动建立技职教育弹性学制
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开放后所呈现多元化的特性,技职教育朝弹性化发展,开始推行弹性学程,即实行回流教育和活化修业方式:1998年,台湾“教育部”颁布的《教育改革行动方案》提出了12项工作重点。其中,在第6项“推动终身教育及资讯网络教育”中,指出要“建立回流教育制度”,具体为:“鼓励大专院校扩大办理推广教育及进修教育”、“规划于大专院校建立预修制度”、“规划回流教育入学方式,调整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规划扩大在职进修入学弹性,订定年资加分办法”。在第4项“促进技职教育多元化与精致化”中,指出要“配合‘技术及职业校院法’之制定,研议辅导绩优专科学校、职业学校改制为社区学院,扩大办学弹性,提升教学水平,并提供在职进修、第二专长培训、回流教育等课程”。 回流教育制度是打破单一的“直达车式”的升学制度,提倡“多次学习”,强调以“重学力”取代“重学历”,要求大专院校放宽入学条件,增加具有工作经验的学生人数,鼓励在职进修。以上政策通过同年出台的《建立高等技职回流教育体系实施方案》和《技专校院加强推动回流教育共同注意事项》等具体措施得以落实,这是台湾技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同时,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特别是在职人员学习和进修技术的需要,台湾当局将进一步放宽“日间部”、“夜间部”.不同学制及不同学校之间的相互选课,并将实行春、秋两季招生.使技职学校的学生得以采取“随时进出”和“零存整取”的方式完成学业。
二、台湾高等技职教育政策的启示
大陆正处在体制转型期,政治、经济体制均与台湾地区不同,我们不能照搬台湾地区的高等技职教育政策,但是借鉴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政策的成功经验,结合大陆的实际情况进行未来高职教育政策的设计是十分必要和可能的。在设计大陆未来高职教育政策时,关键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提升高职教育层次建立独立体系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台湾地区就已建立起高等技职教育独立体系,但直至1995年高等技职教育仍以专科为主。1996年台湾当局提出构建技职“第二教育国道”的构想.希望通过辅导绩优专科学校或技术学院升格改制为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畅通升学通道,建立技职教育一贯体系。在此推动下.10多年中技职教育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至2007年,技职院校中专科学校15所,技术学院41所,科技大学37所;在校生中专科生34641人,本科生581666人,硕、博研究生31065人,分别占高等技职教育在校生总数的5.35%、89.85%、4.80%。培养层次明显提高。大陆高职教育起步晚,发展快。在1997年至2007年间,高职高专在校生数从1188237人增至8605924人,增长了7.24倍,占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从37.43%~z高到45.66%.撑起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大陆高职教育目前尚处于专科层次,加上办学历史不长,发展方向不明,教育质量不高,以及传统重学轻术的思想,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较为严峻,导致出现“专升本’’的热潮。此外,当前大陆本科及以上层次基本上是单一的理论性教育,学生跨体系转学较为困难.迫切要求高职教育突破专科层次,向上延伸,这与台湾地区20世纪90年代中期高等技职教育面临的困境颇为相同。我们可以考虑借鉴台湾地区的经验,提高培养层次,建立高职教育独立体系。
2.采取行之有效措施继续加强质量建设
质量建设是个长期系统的工程。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政策从20世纪末就开始关注这一问题,至今没有间断过。最初,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政策文件只是笼统提出加强内涵建设、致力于内部资源整合,寻求质量的提升,只是从总体上为高等技职教育提高质量指明方向。这些政策在一系列的具体措施中得以落实。例如,修订和规划课程、技术学院增设人文系所、充实职业类科师资等,以及采取针对性的专项资助计划进行质量建设,如《国际一流大学与顶尖研究中心计划》、《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办理技专校院发展学校重点特色暨推动技专校院整合项目计划奖(补)助要点》等,通过专项经费补助方式对技职院校的教学、科研及特色领域进行扶持和建设,促进质量提升。在《国际一流大学与顶尖研究中心计划》中,作为技职类院校的台湾科技大学获得经费资助,2005年和2007年分别获得3亿元和2亿元的经费补助;在《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中,2006—2008年技职院校获得补助经费总额依次为1420000千元、1420000千元和1378330千元(新台币)。相比之下,大陆高职教育政策对质量的关注要迟得多,近两年政府才把它提上议事日程。目前大陆对高职教育质量的政策规定基本停留在总体的指导性意见,与台湾地区当时做法相似。尽管近年来提出要重点对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进行财政支持,但那只是对这些高职院校的总体支持,没有针对性项目。为了确保能够真正提高质量.可以效仿台湾地区的做法,出台一些专项规定或专项补助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质量建设。
3.建立弹性学程,增强高职教育系统的灵活性
台湾地区提倡构建“全民参与,终身学习,与经济建设密切结合,,的技职教育体系。事实上,“与经济建设密切结合”的思想贯穿着台湾地区技职教育发展的全过程,技职教育本身就是顺应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努力适应高科技发展需要,1998年颁布的《教育改革行动方案》就提出要“建立回流教育制度”,并通过建立高等技职教育回流教育体系实施方案及其注意事项加以落实。2001年《大学教育政策白皮书》再次强调要“办理回流教育”。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台湾地区已普遍建立起高等技职教育回流体系,很好地满足了业界人士的期待与需求。目前大陆高职院校也在积极探索弹性学习制度.但那主要是为在校学生提供学习自由,使他们能够分阶段完成学业:而高职毕业生及社会人士工作一段时间后仍无法随时返回学校接受高等职业技术继续教育。因此,面对教育新形势和市场对人才需求,我们可以吸取台湾地区的有益经验,继续推行弹性学习制度,并将其范围扩大到继续教育领域,逐步形成和完善高职终身教育体系。 信息来源:《中国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