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地方综合性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11-05-25]

  
摘 要:“平台-模块-窗口”式创业教育模式是一种基于学生自主选择、采用“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和“创新创业团队培育”两阶段、创业素质培养平台、创业技能提升模块和创业实习实践窗口三层次结构的新型教育模式。宁波大学的创新教育实践探索,证明了这一模式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关键词:平台;模块;窗口;创业教育;模式构建
 
      创业教育作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中意义重大、困难诸多的教育类型,一方面承载着开拓就业市场、拓展高等教育格局、推动经济发展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使命;另一方面又受限于传统知识传授型教育理念、体制机制的制约,正处于由概念解析、路径分析、内容探讨的初期阶段向理念整合、体系构筑、模式确立的成熟阶段的过渡之中。在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发展阶段,加强对创业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尤为显得关键和必要。
      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基本类型
     教育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构筑的教育教学活动运行模板和流程范式,既可以作为教学实施方案供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中借以操作,亦可作为理论分析范式为教育研究者提供研究参考框架。从本质上看,教育模式是实施教育的一种方法论体系,是某种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相联系的中介领域[1]15。
     当前我国开展创业教育的高校众多,采用的教育模式也可谓繁多。但可以根据对“创业”概念的定义不同可以将其大致归纳分为三种典型模式:第一,认为“创业”就是“创建自己企业的活动”,这类创业教育主要倾向于“企业家速成班”式的商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其优点在于侧重实践,缺点在于偏向功利。第二,认为“创业”的内涵可以引申为“创立基业”,或是“创办事业”,从而将创业教育定义于为一种特殊的创新教育或素质教育,其优点在于强调基础、缺点在于弱化成果。第三种是融合以上两种观点的统筹兼顾型,将创业视为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过程,兼顾以上两种类型的特点,将创业定义为一个由创业意识启蒙、创业精神培养到创业技能学习、创业实践锻炼的完整过程;将创业教育定义为一种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职业教育和创造教育的有机整合。笔者认为这种定义比较科学,但在实际运行中,其优点和缺点均源于“兼顾”。“兼顾”使得这种模式横贯从创新教育到商业教育的完整历程,但倘若协调不好就容易导致前后脱节、重点不明的虚化现象。
     显然,任何一种模式均有其特色及不足,任何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都需要在区域经济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动态需求的基础上,体现并密切结合学校自身的学科特点与资源优势,依据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和创业教育教学及实践规律,针对创业教育面临的显性困难和隐性矛盾,一项一项地应对化解、逐层逐步地系统构建。
      二、创业教育模式运行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分析
     1.创业模式中人才培养与团队孵化两条主线之间的矛盾:大学生创业进程可以被归纳为“多种类型的创新人才组合成创业团队进行创业实践的过程”,其中蕴含着两条主线:一是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萌芽、成长与成才,一是创新创业团队的孕育、孵化与成熟。两条主线之间隐藏的矛盾容易被忽视但却客观存在。人才培养以拓展自我价值发展潜能为目标、以稳健积累知识技能为手段,团队孵化以扑捉创业机会实现盈利为目标、以高效组合创业能力为手段,在模式设计时,更多以人为本侧重个体教学,还是更多以利为衡着眼团队实战?如何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是构建创业教育模式的关键之一。
     2.创业教育要求的多学科支撑条件与现实中的单学科支撑之间的矛盾。当前,高校采用的创业教育模式中,以商学学科单独支撑创业教育的情况比较多见,这与创业教育要求的多学科型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基础是有冲突的。即使在一些采取兼容型学科支撑创业教育的学校,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仍不鲜见。
     3.创业教育要求的开放性、超前性、主动性与当前整个高等教育环境残留的封闭性、滞后性、被动性之间的矛盾。创业教育不仅是教学研究体系,更是一种社会体系。然而当前一些高校由于与区域经济社会的互动不足,使其设置的创业教育社会化程度明显偏低,与区域经济社会的融合缺乏主动性,从而往往很难在社会中争取到各类创业资源并挖掘创业机会,使得一些创业团队难以走出校园,陷于校园式、虚拟化、模拟型的创业空想中。
     4.创业教育要求的稳定的支撑体系和长效机制与现实中尚未完善的支撑条件之间的矛盾。创业教育模式不是一种规划蓝图,而是一种践行指南,需要有稳定的体制框架支撑和灵活的机制运行维持,需要足够的资源当量供给以及资源渠道保障。而当前很多高校在这一方面是相对缺位的,没有立足于长远的基础布局,使得其创业教育常常表现为就业教育的简单延续或职业教育的浅层改良。有如学者所言,“高校创业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功利主义的价值倾向”[2]99。
      三、创业教育模式的结构及机能设计
     从以上的矛盾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追求培养最具创新、最具活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那么在这一培养进程,也即创业教育模式运行进程中也就必然浓缩了当前教育体制的最为复杂、最为集中的一些矛盾,且这些矛盾的作用方式和表现效果相对迥异。因此,在创业模式设计时必须体现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矛盾作用的考量,体现出不同维度上的原则性和灵活性。正如百森商学院Timmons教授提出的著名观点,“创业是机会、资源以及团队三个要素不断整合和寻求平衡的动态过程,创业者必须在不同阶段对采取不同的策略措施[3]27。为此,宁波大学通过开展学生创业需求调研、开展教学思想大讨论和引入第三方管理诊断等一系列缜密科学的调研活动,设计出系统化的、基于学生自主选择的“平台-模块-窗口”创业教育模式,其结构及机能设计思想如下:
     1.整体框架上的两阶段自主式设计:具体分为两个阶段:前半程是以人才成长为导向、以“教出优秀创新人才”为目标的着重于创新人才教导的 “创新创业人才教育阶段”;后半程是以市场机会为导向、以“育出成功创业团队”为目标的着重创业团队培育的“创新创业团队培育阶段”,两阶段的结构逻辑关系是既有序又渗透。立志创业的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时有两种宏观的自主路径选择:一是通过系统学习由专才成长为通才后参与团队实践,一是成为某一领域专才后参与团队的系统实践成长为通才。通过“强调术业专长、鼓励团队合作”,最大程度地保障个人成长和团队发展的双赢。
     2.创新创业人才教育阶段的三环节并行设计:创新创业人才可分为科研创新型、管理执行型和领军带头型三大类创业人才,这三类人才分别能依靠其专业素质、商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争取到创业实践所需的核心科技、综合资源、创业经验及机会三大创业要素,为实现人才的成功培养和要素的高效集聚,学校采取将创业素质培养平台、创业技能提升模块和创业实习实践窗口三个环节并进运作的模式,并将三个环节分别依托以区域成熟的始业及专业教育、职业及行业教育、就业及择业教育三大体系基础上,从而在保障创新创业要素有效集聚的基础上,尽力避免教育环节重复、节约宝贵的教育资源。
     3.创新创业团队培育阶段中的集聚循环式设计:通过“核心创业区”的软硬条件建设,将原来分散在学校学院、团委和学生处等不同部门的创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逐步建立层次分明、特色显著的创业团队指导体系体系。其工作任务主要是通过定期开展的社会实践、创业大赛和项目推广活动,不断集聚平台、模块和窗口三项并行环节的创业人才及创业要素,按照“专题实践小组-创业竞赛团队-创业实践团队”三种培育阶段,实现创业团队的孕育、孵化和成熟。
     4.保障、促进创业模式运行的支撑体系和长效机制设计:项目组计划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思路从学校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条主线予以改善,关键是建立一种资源交流的渠道和价值取向的标准,一方面要从外界引入人才流、物质流和信息流,另一方面又要尽力避免外界的精神污染、财务纠纷和不良信息的涌入,在产学研合作互动中与地方共同建设融入区域创新创业体系的“大创业教育”格局。
      四、“平台+模块+窗口”创业模式的实践情况
     1.创业素质培养平台。该环节倡导在专业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创造性学习”,主要包括文化道德素质培养、身心健康素质培养和科研(实验)素质培养三大块工作。第一、文化道德素质培养工作着重以核心价值观为基础,以浙东文化中“商学并举、经世致用”的实学文化和宁波帮商人“创新创业敢为人先、爱国爱乡责无旁贷”的传统美德为依托,通过举办创业知识、创业文化等特色活动,以多种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方式,使学生养成积极的创业意识和健康的创业价值观、道德观。第二、创业身心健康素质培养工作重点关注学生创业动机、创业思维、创业人格和创业身心素质的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学校通过一系列专题讲座、心理咨询、心理引导和心理团康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创业心态和创业动机。第三、科研(实验)素质培养工作则通过开设探究式课程、设置科研应用性项目、建设开放实验室等一系列前后衔接、针对社会生产需求的科研活动,扎实提升学生的科技思维、创造能力和攻关水平,通过“学以致用、用以哺学”,引导学生走“依据社会需求进行科研设计,运用科研成果起步创业”的科研创新型创业之路。
     此外,创业素质培养平台另一职能是选拔科研型创业潜质人才。学校通过出台《学生学科竞赛管理规定》系列文件、成立校院两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建设多层次的学科竞赛基地、设置学生科技竞赛创新学分制度等系列措施落实学科竞赛教导工作,并通过公平公正的竞赛机制选拔具有科研创业潜质的人才。着重鼓励在学生科研项目研究中取得成绩的团队或个人持续钻研科技项目,以基于社会需求的自选主题参与学科竞赛。学校还与大型企事业单位合作设置专题学科竞赛基金,对有运用价值的学生项目和竞赛作品进行资助奖励,培养出一批具有科研型创业潜质的人才。
     2.创业技能培养模块。学校通过创业技能培养模块建设,倡导开展“创新式职业教育”,主要内容包括行业技能培养、企业技能培养和职业技能培养三个模块。第一、行业技能培养模块依托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进程,将相近专业归并形成了经济管理、法政文史等12个行业学科大类,按行业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培养,提供多维的行业认知平台,重点培育学生的通识基础及行业技能,一年后按学生与学院“双向选择”原则实施专业分流。第二、企业技能培养模块主要通过以KAB课程为核心的创业课程进行创建一般企业所需技能的共性技能教育,通过学院开设的特色化的第二课堂活动进行创建专业性企业所需技能的培育。第三、职业技能培养模块主要针对创业初期主要专业性职业类型,如财务管理、组织架构、市场营销等,组织和聘请专业教师及企业高管,通过开设讲座、集中培训的方式,加强专题性技能培训。
     创业技能培养模块的另一职能是选拔职业技能潜质人才。主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竞赛和职业证书认证等系列活动,选拔具有创造性完成职业任务潜质的职业型创业人才。具体做法是“规划指引、证书落实”: “规划指引”即通过校、市、省三级职业生涯规划竞赛体系,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职业志向,逐步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并积极将规划转换为现实践履。“证书落实”,即依托以“双证书人才培养工程”为核心的“理论学科-社会职业”融合式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将职业志向落到实处,构建符合学科规格与提升职业能力相统一的课程体系,使一批具有清晰职业规划思路,并能创造性、高效率完成职业任务的职业型人才得以脱颖而出。
     3.创业实习实践窗口。创业实习实践窗口依托就业择业教育体系进行,依托各种实习实践基地,使有志创业的学生“借船出海”,通过专题性实习实践活动梳理创业知识、积累创业经验、挖掘创业机会,从而实现“开创性地就业”。具体有自主性勤工俭学、事业型挂职锻炼和学生干部集中培养三项主要工作。第一、自主性勤工俭学是由学校提供场地和设施,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组团、自主经营以获得报酬的勤工方式。其实质是一种创新型的勤工创业。第二、事业型挂职锻炼是选派优秀大学生到学校所在区域企事业单位重要岗位挂职锻炼,学生通过挂职,在服务地方企事业的同时掌握相关行业核心信息,积聚创业资源。第三、学生干部集中培养的工作思路是“以学生带动学生、以团队孵化团队”,主要通过加强对有志投身创新创业的学生干部学员的集中培养,通过他们将创业教育及创业实践的服务信息、优惠政策和运行经验等信息及时传达至各学院各班级的广大学生群体,使学生干部成为带头创业和领军团队的一支重要力量。
     4.核心创业区建设。与前三项关注创新创业人才教育的环节不同,核心创业区建设环节主要落实创业团队的孕育、孵化和成熟,主要通过短学期创新创业实践、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团队实践基地三个主要载体开展工作。第一、短学期创新创业实践主要通过改革教学周期安排,在暑期开设“短学期”课程,通过特色项目“72小时创新竞赛”集聚前三项环节中产生的不同潜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创业资源,促成学生针对某一项具体创新创业机会开展广泛交流、自主筹建团队进行社会实践,这种实践小组往往成为创业团队孕育的雏形。第二、创业计划竞赛载体主要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一对一”的专题辅导教学活动,指导具有一定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基础、计划将科研调研项目落实为创业项目的实践小组,通过参加包括创业计划大赛、金点子创业大赛、市场调研大赛等多类别多形式的竞赛体系,锤炼创业项目、凝练创业团队、争取创业资源,是创业团队筹建、孵化的重要载体。第三、创业团队实践基地载体建设主要通过公开的选拔、竞赛机制,为在创业计划竞赛获得肯定或其他符合基地入驻要求的创业团队提供孵化基地,推进团队成熟进程,使其循序走向社会、迎接市场挑战。学校设立“学校-学院”两级级创业团队实践指导体系,指导和服务创业团队的实践活动,并建设“校内-校外-内外综合”三种类别的创业团队实践基地,为各种类型的创业团队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孵化服务。
     5.“平台+模块+窗口”模式支撑体系和长效机制建设。教育模式是一种内核型、共识性、抽象化的教育运行认知,要使得模式得以真正顺畅运行,除了对模式设计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要求外,还需要维系、保障模式运行的支撑体系和推动、促进模式优化的长效机制,为此,学校加强了“平台+模块+窗口”模式支撑体系和长效机制的建设,取得一定经验。
     支撑体系建设工作主要由组织保障、经费保障、硬件保障、师资保障和课程保障体系四项主要工作构成。长效机制建设工作主要由项目带动、政策促动、信息载动和环境拉动四项机制组成。项目带动,主要是加大对创业教育领域课题的设置及推荐力度,使各项创业教育在项目研究的带动下稳步推进;政策促动,主要是建立健全一整套合理的激励、责任和评价制度,有效调动教师与学生参与创业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信息载动,主要是以数据库建设为基础,以现代传媒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为载体,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创业项目、创业资金、创业导师、创业资源、创业政策等信息咨询服务,逐步建立创业项目库、科研人才库、创业创意库、政策法规库、技术专利库等信息数据库,形成系统性的创业信息服务平台;环境拉动,主要是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事业互动,共同合作开展创业教育,为大学生创业尽最大努力争取提供优惠政策及资源,在优化创业环境中给予更好的支持和帮助。(来源:中国高职高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