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英国创建一流技能体制 澳大利亚设技能质量署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12-03-28]

 
近期,英国政府出台了《新机遇、新挑战:创建世界一流技能体制》白皮书,明确提出了英国创建世界一流技能体制的改革结构图。远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似乎也不甘示弱,投入106亿澳元并成立了澳大利亚技能质量署,以力图遏制其在国际职业教育界声誉日益下滑的趋势。尽管英、澳各自出发点有差异,但殊途同归,都诠释了当前提高国家技能培训质量迫在眉睫。或许,英、澳的作法,留给我们的不只是启迪。 ——编者


英国:创建世界一流技能体制

 

  ■武学超

  英国商业、创新和技能部于近期出台了《新机遇、新挑战:创建世界一流技能体制》白皮书。该白皮书旨在以金融危机为契机,通过创建高度灵活、自治的世界一流技能体制,以提升青年群体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据了解,严峻的国际金融危机对英国社会经济、就业市场和教育领域的深刻影响,使英国政府认识到大力提升技能水平对提高人们就业能力、促进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白皮书明确提出了英国创建世界一流技能体制的改革结构图,即对国家技能体制进行系统化改革,包括国家生涯服务、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格认证、教与学、质量保障、资助体系、战略治理等方面的创新。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在2015年前建成世界一流技能体制。新创建的技能体制具有如下典型特征:对市场敏感并高度适应市场需求;建立政府、企业和技能培训部门新型契约关系;技能培训机构享有高度自治,所有学员、雇主和社区均能获得卓越教育服务等。

  启动“国家生涯服务计划”

  高质量的职业生涯与技能信息服务是教育决策的先决条件。为科学规划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与技能培训项目的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后金融危机时期学生、雇主以及劳动力市场的技能需求,白皮书提出于2012年4月启动“国家生涯服务计划”。“国家生涯服务计划”强调根据独立性原则和国家职业标准,通过专家型生涯指导,确保青年群体有效获得职业生涯服务信息和指导,开发职业支持和求职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国家生涯服务计划”将通过高技术网络平台向青年群体提供生涯服务,计划每年将通过相关组织网络向70万成年人提供面对面的生涯指导服务。

  加强职业教育项目建设

  在职业教育方面,白皮书首先提出了关于成人英语与数学技能培训的行动方案,2012年启动英语与数学生活技能计划,加大英语与数学资格技能培训项目资助力度。从2012至2013学年开始,要求所有学徒制培训机构为学徒提供二级水平英语和数学技能项目培训,所有研修英语和数学课程的学徒需要参加功能性技能资格考试;加强英语与数学教师培训,实施职前教师教育新模式,优先开发最有效的英语与数学教学法;启动国家数学运动,加强同各利益相关者的协同合作,营造国家数学技能培训文化氛围。政府将继续支持普及化社区成人学习项目,为所有成年人提供技能学习机会。2012至2013学年,政府将启动基于不同地区特点的“社区学习联合体”模式,以有效资助城镇和农村成人技能学习项目。政府支持社区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使所有成年人接受社区学习的机会最大化,通过地方社区协作促进社会革新,提高社区学习对个人、家庭和社区的社会经济贡献度。

  提高学习和教学卓越水平

  为确保世界一流技能培训项目,白皮书以“卓越”为价值选择,明确提出了“所有学生和学员能够接受各种世界级技能,使未来英国青年胜任于世界竞争”的目标。为此,继续教育学院和技能培训机构应该大力提升教学和学习质量,充分将新技术运用于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项目中,加强产业、专业协会和继续教育部门实践者之间的协同合作,探索继续教育学院与雇主之间的卓越合作路径,制定学徒优质学习机会标准。

  实施动态战略治理

  为提高技能教育与培训项目办学效益,提升继续教育与技能部门在英国社会中的适应能力,白皮书强调政府将增强继续教育学院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减少中央政府控制,以学院自主管理为主,在未来2至3年内进一步简化办学程序,赋予继续教育学院和培训机构更宽松的运作环境,以便更有效地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加强问责制度建设,继续教育学院将对其学区、学习者和雇主负责。管理制度改革意味着继续教育学院政府管理者将享有高度自治权并对继续教育学院进行战略性治理。学院政府管理者要协同中小学、独立培训机构、大学、地方政府和志愿者组织负责对继续教育部门进行全面改革。继续教育学院办学导向应满足不断变革的动态经济和社会,贡献于社区和产业需求。另外,白皮书还提出要通过《2011教育法案》创建宽松的治理环境,消除对学院的权力限制,鼓励慈善部门积极参与继续教育学院的发展,并通过如下路径增强继续教育组织机构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取消繁琐的继续教育学院责任制,取消对继续教育学院和培训组织的审查要求;精简继续教育部门政府组织机构,简化技能系统和运作程序,减少政府对继续教育学院的集权管理。白皮书表明最终创建成为更加透明的、非集权化的、灵活的和高适应性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从预设要求模式向基于卓越框架的报告绩效转型。

  简化继续教育资助体制

  白皮书提出在未来几年将继续加大继续教育投资,新投资体制将坚持公平和透明原则,实施单一成人技能财务资助方式,确保技能培训机构能够充分灵活地运用其财务,满足学员和雇主所需;引入新标准化评估指标体系,以取代6000多种不同评估指标,消除对学时等详细信息的要求;启动新的资本项目,使继续教育固定资本不断更新、现代化和理性化,并继续投资于资本基础设施,提高学员学业水平和就业能力;确保校办资本投资,增加学徒培训场所,支持失业人员。

  设立技能培训新贷款项目

  白皮书明确提出,要在英国继续教育和技能学习项目中设立新贷款项目,学习者可以与高等教育学生一样获得学费贷款支持,以重新平衡政府、个人和雇主等利益相关者的技能投资,最终达到利益相关者互惠目的。在2010年11月,英国政府就已经提出了保护不具备高级水平技能资格的青年群体和低技能群体的技能培训可获得机会。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有限资源条件下,投资那些影响最大化的继续教育与技能培训领域对国家经济复苏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新贷款项目的引入意味着学习者不必预先支付学费,从而为那些因经济紧张而未能接受3级以上技能水平课程学习的学生群体扫清障碍。学费贷款的偿还同高等教育贷款相一致,主要是以收入为基础,也就是说,借款人以每年收入的一定比例偿还贷款,年还贷额随年收入变化而变化。贷款学生毕业后其收入达到每年21000英镑的时候才开始偿还贷款,并且将贷款的偿还期限由25年延长到30年;学生生活费贷款额度也同时上调至每年7000英镑,并且其中的40%由政府无偿提供,60%由学生毕业后分期偿还。新贷款计划可使青年人对投资更高水平技能学习项目作出积极决定,以增强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对学习者需求的适应性。(作者系河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澳大利亚成立技能质量署

  ■唐科莉

  澳大利亚历来重视职业教育与培训,但随着职业教育与培训规模的急速扩张,大量低质量的教育提供者进入了市场。尤其是2009年以来,大批私立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倒闭,严重损害了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甚至整个国际教育产业的声誉。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培养的毕业生也日益不能满足澳大利亚产业发展对于技能人才的需求。

  鉴于此,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宣布投入106亿澳元,对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进行全面改革,并成立了澳大利亚技能质量署,负责对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进行监管。同时,还成立了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和标准署,使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构建起一个确保澳大利亚第三级教育质量的“现代化监管架构”。

  据悉,澳大利亚技能质量署负责对澳大利亚所有提供职业教育培训的学院或机构,从教学大纲、教学质量、学生管理方面进行监管。同时,法律赋予其非常“给力”的监管权力,包括在任何时候对注册培训机构有进行审计的权力和行使处罚的权力。当然,法案也赋予职业教育提供者对技能质量署的决定寻求复审的权利。

  为重点监督表现欠佳的学校,同时减轻相关法规给优质学校带来的不必要负担,澳大利亚技能质量署在监管过程中采取风险评估机制。具体而言,将培训提供者注册为“注册培训机构”,推荐“注册培训机构”作为能够招收留学生的机构,对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进行认证,确保“注册培训机构”满足注册条件和标准,并收集、分析和公布职业教育与培训提供者的信息等。

  当然,澳大利亚技能质量署在监管过程中并非随心所欲,必须遵循几条原则:依据健全的法律与标准框架、关注风险评估、与企业积极合作、严格审计、公平和透明、促进消费者作出理性选择、问责、扩大机会等。同时,其必须根据《VET质量框架》和《VET课程认证框架》(VET,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简称)行使监管权力。据了解,《VET质量框架》由注册培训机构标准、对于法人的健康要求、财政可行性风险评估要求、数据提供要求和澳大利亚学历资格框架5部分组成,将取代原有的《澳大利亚质量培训框架》。而《VET课程认证框架》适用于所有接受技能质量署监管的课程,包括在新的国家制度实施前由州和地区课程认证机构认证的课程。

  “澳大利亚技能质量署的成立,迈出了完善和统一全国职业教育法规的重要一步。”澳大利亚高等教育部部长克里斯·埃文斯说。毋庸置疑,技能质量署的建立,标志着澳大利亚拥有了全新的、全国性的职业教育质量监管机构,而且其与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和标准署共同标志着澳大利亚教育进入了质量新时代。一方面,两个机构将各司其责,确保每个澳大利亚人及在澳学习的留学生都能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另一方面,两个机构将通力合作,协调并简化对不同部门提供者的监管办法,并将共同探索对同时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部门运营的机构进行监管的办法。(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育报》2012年3月16号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