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中国高校招生何时告别“石器时代”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12-04-13]
中国高校招生何时告别“石器时代”
生源竞争的话题在过去几年里被反复提起,颇有些老生常谈的味道,仿佛“狼来了”的故事,讲得太多就不具有威慑力了。最近也不时听到有高校管理者关于“我们学校(高职)分数线高过三本,还要增加招生名额呢”,“生源竞争,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就是紧迫性还没到”,“好的学生是去了国外不假,但我们总归不能跟国外争吧”之类的言论。总结起来就是三条:不愁数量,不够紧迫,不跟国外争。招生战略上“淡定”不是一种好心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 生源质量,纵向比较
记住:中国的新生婴儿1990年为2354万,2000年为1379万。即使没有适龄人口数量的急剧减少,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生源质量的下降都是无法避免的,欧洲和美国早已进入类似历程。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过去10年里史无前例的规模扩张所带来的对生源质量的冲击,已经成为各个层次院校普遍面临的挑战。拿2009年600万招生规模下的考生质量和1999年150万招生规模下的考生质量来比,孰高孰低,一目了然。高职校夸口“超过三本”只能说明横向对比略有优势,同10年前纵向对比,现在的学生整体上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方面已经“大众化”了。
生源质量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不直面质量的下降就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高校如果不重视生源的质量下降,不在招生上、教学上和学生工作上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必将进一步陷入质量下降的泥沼。
? 改进招生,迫在眉睫
Noel-Levitz的调查研究发现,美国的四年制私立大学里,72%以上由校长亲自抓招生工作,93%以上用数据分析招生手段的有效性并及时进行调整;并且,被美国大学普遍采用的招生手段竟达到78种之多。须知美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和生源都已经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各个大学尚需投入如此大的精力,可见生源确实是决定高校的前途命运的“制高点”。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无论从网上流传的耶鲁和北大招生宣传片对照,还是从《麦可思研究》刊登的普林斯顿和北大招生网站比较、斯坦福和北大招生宣传册对比来看,在招生规模扩大、适龄人口下降、国内外高校竞争加剧重压下的中国高校,整体招生理念和技术水平还处在“石器时代”。
在中国的招生之战中,我们也发现了一种有意思的现象:“两头热”,“中间冷”,最顶尖的大学在打“掐尖战”,最底端的学校在拼“生存战”,而处于中间的绝大多数高校既无生存压力,也无出头打算,殊不知战争早已悄然打响,不想成为在温水中被煮死的青蛙,拼的就是行动速度。
? 教育全球化,你躲得过么?
面对国外高校的竞争,抱着“惹不起,躲得起”的心态是没有明天的。教育全球化不是还飘在遥远的天边,它已经降临到中国的每所大学。教育部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2011年的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已达33.97万人。另外,从2008年开始,出国留学人数连续几年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长率。这一增长主要来自于出国读本科的人数。从精英大学到社区大学,国外高校们把中国当成生源提款机。
单从招生的水平来看,香港、台湾、甚至马来西亚、泰国的许多大学都早已走在我们的前面。从招生策略、招生手段、招生宣传,到招生人员的服务态度和专业水平,国内高校的整体水平距这些亚洲国家和地区的众多院校都颇有差距,在花枝招展的教育展上被这些高校吸引走的中国高中生急剧增加。马来西亚和美国社区大学真的那么好吗?也许是招生做得好。
“Enemy at the gates(兵临城下)”,中国的高校必须拿出信息时代的招生战略。
麦可思研究院副院长 张景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