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日本职业教育的现状与改革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12-07-12]

 (日)HARTON教授 良琪 摘译
来源: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除了开发人力资源别无选择。因此,提高国民教育水平、努力使全体人民从少年到成人都掌握职业技术能力,是日本国的优先战略。自从19世纪中期日本革新以来,国家就一直重视职业技术教育。
日本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在初中和高中阶段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央由文部省管理,在地方由县教育委员会负责管理。文部省负责制定中小学教学大纲,包括各级教育、各个年级及每门课的目标和内容。小学和初中的大纲必须严格遵守;而高中阶段的大纲,学校则可以根据地方和行业的需求作一定的调整。
一、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
战后建立起来的学校体系,在高中段分设职业科和普通科。1994年后,又为学生提供了另外一种综合课程,以便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为其职业生涯选择科目。这样,在高中就形成了并列的三种学科:以升学为目的的普通科;以就业为主要目的的职业科;而综合科兼二者有之。三种课程在法律上地位平等,但实际上普通科对升大学是非常有利的,这就使职业科的学生处于不利地位。综合科的建立一方面是为了改善这一局面,另一方面是为了将职业课程与普通课程综合起来。 1995年,有97%的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
传统职业课程不能直接满足企业需求,这种课程的教育目标和内容是由文部省制定的,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其进行个别的调整和修改。学校的教师通常毕业于大学的某个专业,很少有来自企业的,所以造成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这种理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技术更新快的小企业欢迎理论强的毕业生。大企业招工后还要进行附加的企业内部培训,因此他们欢迎具有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学主,并不在乎其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某些操作技能虽然能立即应用,但往往很快过时。这种偏重理论的教学大约维持到70年代就不行了,因为社会反映学生缺乏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的负面影响是:一些学生尤其缺乏抽象思维或不想专业深造的学生无法适应,导致其辍学。初中的职业指导问题更是严重。职业指导不是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与能力,而是根据其初中学习成绩和职业学校入学考试分数,来安排学生的学校和专业。学生、家长甚至教师普遍认为,学校的排名和社会声誉完全取决于其入学考试分数的高低。这种对教育的曲解,就是日本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这是文部省过去20年改革的原因。理解上述情况,描述战后职业教育的历史,便于分析工业快速发展与教育现存问题的关系。
战后第一个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在1963年已进入高中入学年龄。60-70年代,日本经历了压倒一切的迅速发展工业高中的高潮。出口导向的政策导致重工业需要大量的技能工。1966年,文部省发布了《职业高中多样化》的报告,提出增加教学科目。根据这一建议,文部省决定将选修科目增至250 门。1969年启动的新教学计划在职业高中增加信息处理课,每个县建一个主要用于实验、实习的信息处理站。
当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日本从发达国家进口技术加以改造,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技术革新持续到70年代,开发了电子技术。新技术开发的成功也扩展到其他技术领域,带动了国际贸易顺差。这一时期,职业技术教育是工业的“传声筒”。至此,在战后经济恢复和70年代经济扩张时期,职业教育为企业界培养了高质量的人才。
二、从工业需求到个人需求
日本经济惊人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和国内日用品的高消费,刺激了多种行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家长对孩子上大学的期望值增高。因此,更多的初中毕业生选择上普高而不是上职高。80年代末90年代初,高中的迅速发展满足了新增初中毕业生的升学要求,大学升学热使普高与职高的比例发生变化,职高的比例减少。
1976年,关于改进职高的报告是日本职业教育的转折点。报告强调了如下观点:①基础教育对于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一样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求掌握科学知识,而且要通过创造性实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学分制使学生可以根据志向和兴趣制定学习计划,并有可能准备大学入学考试;③允许对大量职教科目进行重组,以改进教学内容;④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从普通课程到职业课程都要强调实践性教学和日常生活的实际体验。
1985年,科学与教育审议会下的职业教育委员会通过政策研究,正式向教育部提交报告,建议:①除了工商专业外的其他专业也要增加信息技术课程;③改革课程,使其内容多元化、组合弹性化,适应学生的不同兴趣和志向;③充分利用学校、企业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发可实行转换的教学计划,以实现各类学校之间的衔接与沟通;④增加普通中学的职业教育内容。
三、学校职业教育的改革
最近,职业教育又面临一次历史性转折。实现教育平等、满足公民受教育愿望的要求,引发了高中的急速膨胀。教育主管部门热情响应这一要求,却忽视了学生在能力、态度、兴趣和职业发展方面的真正需求。与受宠的普高相比,职高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对学生求知欲的激励。上述原因造成职高报名人数下降,职教内容陈旧,教师没机会更新知识,教学设备经60?70年代的投资后,到80年代就陈旧了。
高中段的教育改革有两个趋势,一是加强职业课程的专业化,一是建立综合高中。1991年,中央教育审议会报告发布后,职高改名为专业高中,使职业教育增加了一个新层次。综合高中为尚未定向的初中毕业生设立,在其职业定向前做好多种准备。为检验这种新型高中,至少要在每个县建立一所综合学校。另一方面,职业高中更新课程、教材和设备,以适应新需求。专业化是根据学校所在地方的企业界需求和周围地区的经济需求而确定的。地方教育委员会逐步从企业的 “传声筒”变为学生及家长的代言人。这一转变也反映了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社会期望的变化。公民的福利不仅通过经济的发展来体现,而更多的是通过精神生活来实现的。教育政策更强调按照学生个人兴趣与能力,自主选择未来专业的重要性。
四、改进职教课程.建立综合高中
90年代以来,日本职业教育有三个趋势:一是改革专业学校传统课程以适应企业界的需要。二是新建综合高中。三是促进工人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并将其作为建立职教终身学习体系的一部分。
80年代和90年代初,日本人在生活富裕后开始重视自我实现。新的职业领域:生命科学、环境工业、国际贸易等吸引着年轻人传统的专业设置、保守的教育不能满足青年的需求。随着“普高热、职高冷”,不少职教专业与课程被削减。以京都市为例:1983-1985年废除1个农业专业和6个贸易专业,1990-1993年废除3个家政专业、两个商业专业、工业化学和商业专业各一个。与此同时,商业学校设置了会计、信息处理、分配经济、国际贸易等新专业并配备了新的教学设施;渔业高中设有:海洋生产、海洋技术、海洋统计等专业,其中海洋生产分为海洋生产和手工艺技术,海洋技术分为海中架桥、海洋调查、海洋测量和海底焊接;农业学校的新课程包括:《生物技术》、《农业》和《动物》。
在职业教育领域,专业学校的教学太专门化,只能适应那些职业目标已明确的学生,但不适应某些尚未选定职业目标的学生。综合高中为那些着眼未来职业方向和对实际经验感兴趣的学生而设。其计划仍在实验之中,并在一些高中受到挑战;学校还没有统一的课程模式和规范的教学设施。1994年,第一个综合高中出现后,许多县加入改革行列。有些学校改进传统课程;有的设置综合课程或建立全新课程。综合课程有如下几大类专业:信息、传统文化、国际贸易、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业技术、制造业务、教育等。
五、在终身学习社会中的职业取向过去,日本公司实行终身雇佣制。现在,在变化如此迅速和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个人难以与公司签定终身合同。工人不能再依附于任何专业公司。雇主与雇员间的忠诚关系和强调年功经验,让位于双方都认可的本位合同。许多雇主在重建企业的过程中,卒不及防地解雇了工人。因此,职工在企业外获得的、社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开始得到重视。目前,已有600种职业资格证书。一些公司建议员工通过考取社会专业组织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个人专业素质。1992年,申请技术职业资格证书者有923万余人,其中37. 8%是自学者;47.1%是专业学校毕业生。
社会的不断变化要求全体从业人员不停地更新知识和增强能力,特别是专业知识和技能。这种更新仅靠传统的正规教育体系是不够的。为适应21世纪难以预测的未来,应使任何时间、地点,任何科目的学习,无论小组还是自学方式都成为可能。在学校时期就为职业生涯道路作好准备是不可能的。过去,为职业生涯作准备是职业教育令人满意的功能,一个组织有序的培训计划就可以为企业界输送有才干的员工。现在形势变了,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进入教育机构,更新其知识、能力。在这种背景下,需要有新的思路:职业学校要向社会开放;在学生时代重在掌握学习方法;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广泛学习机会,积累学习信息以便得到社会认可。
日本经济学会1993年建议实施“结构调整和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教育改革要适应人在工业时代的需求。技术挑战是对职业学校的又一重要影响。 1961年,初中五年制受企业欢迎,建立终身教育社会并不意味要建立新的学校。它意味着文化、教育和社会的整合。成人职业教育也是一个需要加强的方面,非正规教育学校、初级学院和大学都逐渐敞开大门,为社会提供各种职业教育,改变了那种单一学历教育的办学形式。(作者单位:日本冥门市大学,译者单位:高教社,本文摘自作者1997年2月在日本举行的国际专家研讨会上宣读的论文,题目为编者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