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德国:影响职教发展的三个重要概念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12-07-13]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有力地促进了战后德国经济的迅速腾飞。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关键能力”培训目标、“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以及“学习领域”课程模式,成为影响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三个重要概念。
  培训目标:关键能力
  为了改变以往德国职业教育只注重单一职业领域专门知识技能的状况,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在1974年提出了“关键能力”的概念。他认为:关键能力是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做出判断选择的能力,也是胜任人生生涯中各种不可预见变化的能力。他同时指出,作为教育培训目标,关键能力应该包括:1.基础能力,不仅局限于职业活动,还涉及一般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的思维和行为能力,如逻辑性、全局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计划和学习能力等。2.职业拓展性要素,是指应用领域中各种不可或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劳动保护、机器维护、技术测量以及阅读书写等知识和技能。3.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即根据实际问题或任务,有目的地获取、理解和加工信息的能力。4.时代关联性要素,是指与某一时代相关的能力要素,如全球化时代的外语能力,计算机时代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等。梅腾斯的“关键能力”概念,曾在德国教育界引起热烈的讨论,到20世纪80年代逐渐演化成更高级的职业行动能力,并作为培训目标写入德国208个职业的培训条例。
  教学方法:行动导向
  20世纪80年代以来,“行动导向”概念在德国职业教育教学领域的相关文献中随处可见。在德国,“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是将认知过程与职业活动结合在一起,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几种常见的“行动导向”教学形式有:交际教学法、建构主义的学习、问题导向的学习以及项目教学法等。实践证明,“行动导向”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探索,可以使学生更有效地形成必要的职业能力。
  课程模式:学习领域
  1996年,德国开始对职业学校课程模式进行重大改革。在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颁布的课程“编制指南”中,首次提出“学习领域”的概念,其基本定义是:按职业任务设置与职业行动过程取向,由学习目标描述的主体学习单元。一个“学习领域”的组成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等三个部分。一般来说,每个职教专业的课程由10至20个“学习领域”组成。“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核心成果是,在内容上摒弃了学科体系的束缚,紧紧围绕职业活动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其主要特征是:1.以构建理论作为教育理论基础;2.以能力本位定向课程内容;3.以行动导向作为教学实施原则;4.以职业学校作为开发实施的主体。(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章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