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12-08-13]

    来源: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信息网

    一、“参与型”学生工作模式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宁波大红鹰学院于2008年由当时的民办高职院校——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一所全日制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发展性,注重学生的个性与特长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创意、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潜在发展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的养成。早在2001年,《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纲要》中就明确提出:“为了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落实到行动中,必须创造条件,给学生尽量多的参与机会,要给学生提供‘自学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创作的机会’。”接着,当时的院长俞瑞钊教授又明确指出:“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关键是参与”,并进一步对如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了详细阐述。此后,又多次强调 “多让学生参与”,“安排一定数量的,让学生参与的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并将“多让学生参与”作为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原则之一。在学校2001年到2008年的发展进程中,学校始终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并将《教育纲要》中的要求通过学生具体参与教学过程予以实现,凸显了学生参与理念。
    随着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面对新的学生群体,学校学生管理部门积极寻求学生教育管理更为有效的方式和途径,结合学校应用型本科的建设目标和学生成长成才日益多样的需求,立足传承和创新发展高职人才培养实践中所取得的经验,从2008年起学校开始了以“参与”为主要手段和途径的学生工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体现了学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
    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部分,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社会的需要。具体来讲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具备基本的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独立生存的能力。因此,学生工作的本质应该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自2008年顺利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学校在继承原先高职办学中学生教育和培养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面向应用型本科学生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以“中小企业中高端技术、管理岗位应用型人才”作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而这个目标单纯依赖传统的课程教学是难以有效完成的,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工作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工作成为学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学生身上“个性需求强烈、个性发展多样、价值取向多层”等特征日益显现,根据这些实际特点寻求有效的学生工作模式成为落实我校育人目标的基本要求。
   “参与型”学生工作模式,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参与,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强化学生管理的服务意识,通过“鼓励学生参与、服务学生参与、激励学生参与”,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环境,吸引广大学生积极投身到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中去,通过自身的主动参与来实现个人需求的满足,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完全体现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丰富了大学生思政工作隐性化策略
对于独立思考意识和能力日益增强的当代大学生,隐性化的思想政治工作策略更易于被他们所接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种不知不觉中使教育者受到教育的方法一直被认为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参与型”学生工作模式通过鼓励学生在“校园管理参与、组织服务参与、教学过程参与、实践历练参与、职业准备参与和文化建设参与”中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真正成为有着自我教育能力的“教育主体”,并在充分自主意识的支配下,自觉自愿或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的内容,最终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目的和手段的潜隐性。
   (三)学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学校自2001年建校以来,坚持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看工作,根据学生群体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积极开展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实践:从2001建校初的准军事化学生教育管理到“严管、协管、自管”学生工作模式,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学生工作要“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安全、一切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创新创业”,从2005年起开始实践“一体两翼”的学生工作模式。
“参与型”学生工作模式是对学校学生工作的传承与发展,是学校在新时期背景下立足学生实际作出的一项科学判断,同时也是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实践“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的必然选择。
    二、“参与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构建
   (一)模式的内涵
    “参与型”学生工作模式是宁波大红鹰学院在新的形势下对一直秉承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生动解读,它突出强化学生管理的服务意识,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在事关个人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全面参与。通过鼓励学生参与、服务学生参与、激励学生参与,实现“在教育过程中,把选择的机会尽量交给学生自己”,“给学生提供‘自学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创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与创造性,最终实现学生教育管理的目的: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模式的运行机制
宁波大红鹰学院在构筑“参与型”学生工作模式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有效运行机制的重要性,主要包括激励、保障、监督和约束机制,重点突出激励和保障机制。
    1、激励机制
    适当的激励可以活化管理进程,使相关人员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管理活动中去,开拓新的管理途径、提高管理效能。同时,应用型院校的本科学生尽管普遍怀有参与的愿望,但由于时间、精力、参与意识等原因,需要一种良好的激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学校为推进“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实践,针对学生管理部门和学生群体分别出台了相关的激励制度:学校在每年的目标管理考核中,将实践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成效作为学生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为鼓励各学院创设新的载体,推行“学生工作创新奖”评选制度;对于学生群体通过授权激励、荣誊激励、学分激励和成就激励等实现其参与积极性的提高,在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的实施过程倡导“每人参加一个学生组织或团体、每学期参加一次社会公益活动或青年志愿者活动、每人均有担任学生干部经历、每人在校期间组织或策划一次学生活动、一学年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至少获得一本以上学校规定以外的技能证书”,扩大各类活动、竞赛和评优评先的覆盖面,办好相关的总结表彰会,以成就感、满足感来推广参与理念。
    2、保障机制
   “参与型”学生管理模式的实行以观念、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制度及物质投入作为保障,为了确保模式的顺利实施,学校构建了以下的相关机制:建立有利学生参与的领导机制,营造学生参与管理的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参与提供条件和搭建平台。学校把“参与型”在各单位的落实情况作为该单位学生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各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员和教师团队成为本单位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直接责任人和设计者,确保了各单位对模式实践探索的重视程度,为全面展开模式实践提供了保障;优化学生参与的引导机制,使学生能以更加主动的态度投身参与。在学校新生入学始业教育中,安排专门环节介绍学校“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并且充分发挥学生军训教导队承担新生军训工作的有利条件,现身说法,激发学生参与愿望和热情;在学生工作经费上予以保障,近几年,学校在学生工作经费上不断加大投入的同时,对军训教导队、学习力提升工程、特色班等“参与型”重点实践项目给予专项工作经费,有力保证了项目的顺利运行;“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学校各相关行政职能部门的支持,教务处、督导办、后勤处等部门分别通过招收学生助理、开展学评教、设立学生信息员等途径为模式的推进提供载体,有力促进了工作的开展。
    3、约束和监督机制
    为确保“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在落实过程中不走形式、不打折扣,学校专门建立了相关的约束和监督机制:在推行学生工作目标管理的同时也注重过程性检查落实与监督,学校学生工作主管部门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走访学院、查看材料、听取汇报、进行学生调研等及时了解各学院“参与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实施情况并提出有关建议和意见;进一步推进各类信息公开制度,特别在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评优推优、奖助学金发放、后勤服务等重点环节做到透明公示、渠道畅通、反馈及时,鼓励学生参与到推进学校管理的民主进程中来;在制订与学生有关的管理制度前充分听取学生意见,充分发挥学生代表大会和学生会在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更好地维护学生成长的合法权益。
    三、“参与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探索实践
    (一)以“六参与”为主要途径的模式构建
    在提出“参与型”学生工作模式的理念以后,学校学生工作部门积极寻求有效途径将“参与型”付诸于工作实践,并在教学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学校育人工作的教育、管理、服务等各环节进行系统化全方位设计,经过几年探索,初步形成了以“参与教学过程、参与校园管理、参与组织服务、参与实践历练、参与文化建设和参与职业准备”为主要内容的模式实施途径。
    1、参与教学过程
    学校充分认识到只有不断搭建平台,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校各类教学环节中,才能够在锻炼学生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学校的人才培养整体设计方案,促使学生以更自觉的心态投身大学的学习,才能够更及时准确地通过学生反馈相关教学信息,为学校提升教学质量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学校设立学生信息员定期反馈制度,通过招聘学生信息员定期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今年共在在校学生中招聘学生信息员近500人,做到“班班都有信息员,每班都能报信息”;学校教务部门和学生教育管理部门密切合作,进行“教学—学工”融合式人才培养工作实践探索,至今开展了以学生军训教导队为主要载体的军事理论与训练课教学改革、以特色班为主要载体的特色人才培养项目以及全体大一本科学生参与的学习力提升课程,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任务承担者、实现者,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大力提倡“教学”互动,在开展“教评学”的同时坚持“学评教”,每学期均组织所有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一次评教活动,以次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并且学校还将发动学生对学评教的指标体系进行再造,把学生对课堂的要求直接体现在教师评教体系中,通过“教学双评”来实现“教学相长”。
    2、参与校园管理
    学校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体现在学校治校的各个环节,鼓励和引导学生关注学校管理、参与校园管理,并为此创设了一系列平台:通过支持学生开设校园论坛、师生微博交流、学校领导及行政部门负责人与学生在线交流等途径,拓展各类学生信息反馈平台,完善学生诉求表达渠道,确保学生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意见能够得到及时、顺畅的表达和回复;注重发挥学生在重大制度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学校在制订学生管理教育、教学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等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工作制度时高度重视调查研究,通过各类访谈、问卷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为学校柬言献策;加强学生军训教导队、学生文明督察部、纪检部、生活部和学生公寓楼层长队伍建设,支持他们在有关部门老师的指导下直接承担学校的相关管理工作;从2010年起实施学生考风考纪督察员制度,在学校期末考试、英语四六级等各级各类考试期间,学校随机挑选部分学生与学生处等行政单位老师共同组成考风考纪督察组,对考场进行巡视,及时处理考试期间的突发事件。
    3、参与组织服务
    参与各级各类的学生组织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门,学生通过加入各类学生组织、参加学生组织的各类活动,能够很好地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加快自我社会化进程。同时,学生个体通过组织的行为,能够更好地服务学校、服务师生。学校倡导所有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参加至少一个学生组织,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教育服务功能。到目前为止,学校在传统学生组织、新兴学生组织和虚拟学生组织等方面都作了有益探索,为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内容多彩的实践平台:学校进一步科学规划共青团、学生会、社团等传统学生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对原有相关制度进行修正和完善,鼓励各级团学组织通过积极承担学校各项工作来服务青年、服务大局、扩大影响,鼓励学生社团在规模上扩大、种类上增多、质量上提升,为学校校园文化提供支撑,2010年有超过10000名学生参加到学生组织中,其中学生社团近85个成员超过8000人;学校加大对新形势下各类新兴学生组织的研究和推动,先后组建了以楼层为架构方式的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和公寓团组织以增强学生生活区的自我管理、组建大学生申诉委员会直接参与违纪学生处理、组建班主任助理组和辅导员助理组等协助各级学生工作人员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各类新兴学生组织的成立和发展为学生全面参与学校事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针对网络等新兴媒体日益成为大学生聚集和活动的主要阵地的趋势,学校主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以导代堵:应势专门成立学生网络舆情部门,组建了专门的学生网络评论员队伍,活跃在大学生聚集的各大网站、论坛上,及时了解社会热点和青年关注,正确引导各类舆论导向;鼓励各级团学组织、班级建立各自工作qq群,推进新时期学生组织、动员和工作开展的新方式;加强对学生自办网站的支持和管理,为大学生文明上网、文明使用网络提供绿色环境。
    4、参与文化建设
    学校以“校有品牌、院有特色、班有项目、人有专长”为目标,着重在思想素质、科技创新、文化素质等方面通过创新载体、贴近师生、提倡个性项目申报等途径不断扩大学生参与面、浓郁学校大学文化氛围:主题性文化活动突显时代特征。抓住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国庆60周年、建党90周年、“五四”运动90周年等重大纪念日和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时事热点,开展了一系列主题鲜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在汶川地震、舟曲地质灾害发生以后及时开展“与灾区同行、为中国加油”等系列活动,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来临之际开展“短信一条,心香一片”特别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心、责任心。这些主题活动贴近青年需求、紧扣时代主题、形式新颖多样,吸引了众多的学生参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人文素质教育活动渐成体系。学校高度重视校园内人文气息的营造和积累,特别是在《宁波大红鹰学院关于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指导意见》(甬红院[2009]56号)文件出台以后,围绕“明德、博雅”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不断完善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载体建设,通过分层次解读人文素质教育内涵、构建学生全面参与平台,明显提升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校园文化活动逐步形成格局。升格本科以来,学校在继承传统优秀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的同时不断厘清建设思路,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制订了“分级分层”的校园文化总体规划,学校层面主要负责通识教育、人文教育,学院层面主要负责专业能力拓展训练。形成了以艺术节、体育节、寝室文化节、新生节、女生节、人文大课堂等为校级重点活动,以管理节、外语文化节、电脑节、机电文化节、人文之光等各学院特色月活动为院级重点活动,以各级学生社团活动和各班级申报项目为重要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格局。各类活动根据不同的人群指向,吸引了众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在塑造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品牌的同时让大学生受熏陶、受教育。
    5、参与实践历练
   “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学校高度重视通过各类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为两大抓手,以“基地化”、“项目化”和“常态化”为要求,学生实践活动扎实推进,实践成果不断显现:学校将学生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素质拓展必修学分,要求全体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和社会调研活动。在过去三年大学生暑期主题实践活动中累计组建校级重点团队40余支,一般团队300余支,参加人员达到20000余人次,学校先后获得宁波市和浙江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奖,20人获得省市先进个人称号,10支团队获省市表彰;学校现有注册志愿者15000余名,各类校级志愿者服务队伍20个,服务基地30个,年累计服务时间2万多小时。通过组织开展志愿服务进社区、志愿服务在校园、敬老献爱心、爱心捐赠、无偿献血等公益活动,弘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先后组织了宁波国际服装节、“大红鹰玫瑰婚典”、宁波市高级人才洽谈会、浙江余姚樱花节、禁毒防艾、文艺演出、宁波市文明城市创建等志愿服务活动,参与活动的学生达10000余人次。依托《宁波大红鹰学院青年志愿者活动重大项目管理办法》,资助了一批意义深远、可行性强的志愿者工作项目,成功孵化DSA公益团队“延续的爱”扶贫帮困行动、鹰速电脑服务队电脑义务维修行动、梦之队爱心支教行动、“守护花季”爱心帮教行动等志愿服务项目。学校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为宁波市“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荣获“宁波市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等称号。
    6、参与创新创业
    学校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创新强省、创业富民”的总战略,根据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力开展“两创”教育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各类“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平台,学生参与积极性得到极大提升: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突飞猛进。学校先后制订《宁波大红鹰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甬红院[2010]1号文件)、《宁波大红鹰学院大学生学术、科技、文化、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奖励试行办法》(甬红院[2011]28号文件),为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提供政策保障。学校大力扶持学生自主参加组建的学生科技创新社团“创新社”,并通过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节、省“新苗计划”立项、校内大学生科研立项以及大学生创新社、校团委科技创新部与其它社团组织的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在校院营造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据统计,自2008年以来,每年参与我校各类科技文化活动的大学生人数在3000人以上,约占我校在校大学生总人数的20%以上;大学生创业氛围日益浓郁。学校在开设大学生创业kab课程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大学生创业班等学生创业培训和交流团体。通过每年开展全校范围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论坛等活动检验学生创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为了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创业实践平台,学校除了积极为学生联系校外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学生参与校外创业竞赛活动以外,还专门开辟了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园区,从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大学生创业者。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以“意识培养—理论学习—赛事训练—模拟实践”四层次构架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初步形成。                                          
   (二)“参与型”学生工作模式实践过程中的特色项目
    1、军训教导队
    基于高校传统化的军训工作所存在的不足和学校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这两点原因,学校以大学生军训课堂为改革对象,以军训开展模式改革为切入点,开展学生军训教导队模式的军训教学改革实践。学校对原先的“邀请部队到学校带班训练”传统模式进行改革,提出“军学结合、以学为主”的思路,即在充分发挥部队在军训技能训练上的优势的同时,通过精心培育,打造一支以在校高年级学生为主要力量的大学生军训教学骨干队伍,有效承担起学校的军训教学任务。在实践中,学校始终秉承“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倡导“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舞台让给学生”,在课程设计和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有机会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鼓励学生能够在育人工作中能够成为真正的中心和主体。
学校在2009年3月在2007和2008两个年级的学生中进行首批教导队员招募工作,在500多名自主报名学生中挑选军训先进个人、退役士兵等特长学生180人组成预备队。同时,学校与武警宁波支队八中队达成协议,由该中队选派军事训练骨干在双休日到我校对教导队进行严格军事训练。在平时,由学校教导队负责老师和保卫处骨干安排晨跑时间和其他业余时间开展体能训练、技能自练和理论学习等活动。部队、学校还组成联合考核小组,以“三练”(即练体能、练技能、练作风)、“四会”(即会说、会做、会教、会带)为合格标准开展个人教学业务能力过关考核,对所有预备队学员逐个进行考核,最终确定了143人的正式教员队伍。在2010年暑期和9月份,教导队总共完成09、10两个年级共计180多个班级,8000余人的军训任务。队员出色的发挥,得到了学校老师和全体受训学生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肯定。随着模式的不断推进,学校在2010年、2011年均面向全体学生招收教导队队员,累计人数达到400多人,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军训教导队的组建和实践成为学校育人工作中的一大亮点特色工作:一方面教导队队员接受了至少一年的系统训练和学习,并且经过了军训的实战考验,在身体素质、军事素质和政治素质上得到了进一步的锤炼,成为一支学校教育管理中的骨干队伍。在这支骨干队伍的成员身上具备三种特殊能力,一是能够有效承担学校每年的军训教学工作的能力,二是能够承担学校在重大活动安排、紧急突发事件等情况下布置的各项任务的能力,拉得出、站得住、打得赢,三是在组织纪律性、团队协作、攻坚克难、执行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优势,让他们在综合素质能力上得到更高提升,在就业和人生发展上更有竞争力;另一方面采用学生军训教导队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以往军训工作阶段性开展、军训效果暂时性延续的不足。由于担任教员的是学校高年级同学,而且在军训班级调配中一般以本专业教员带本专业新生,因此在军训过程中能够有效结合新生始业教育对接受训练的大学新生开展相关的专业教育和大学养成教育,对学生更好适应大学、实现身份转变起到促进作用。另外,由高年级学生担任教员能够对接受军训的大学新生心理能够产生极大震撼,在确保以往军训成果的同时,还能够刺激新生提前树立心中榜样和奋斗目标。教导队队员实际上“教员加学长”的身份,能够让教授者与受训者在一个相对比较长期的时间里能够共处一个校园,通过学校另外设计的如班主任助理等载体,让教导队员能够积极参与到受训学生的教
    2、特色班项目
    由于教育资源的限制,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主要依托以专业为背景的批量化教育生产模式,对于学生个性发展缺少有效的手段。为此,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改革试验项目和课堂专业教学的重要补充,学校以“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培养成他们的特长和优势”为目标,从2008年起开始探索实施“特色班”项目。
2008学年,学校开始“特色班”项目探索性试点。根据在学生中的调研,凝聚学生共同的兴趣和爱好,首先选择学习创新创业兴趣点进行试点实践,创办了“学习创新试点班”和“创新创业实验班”两班级,通过开设相应的课程学习,满足了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潜能,得到了校内师生的高度关注。2009学年开始,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特色班”项目全面启动,创办了“创业班”、“管理班”、“国学班”和“女子班”共5个特色班级。2010年在本科新生中又继续创办了5个特色班级。目前,特色班共有学员近500人。
    学校由学生处牵头组建“特色班”项目组,负责每年面向全校招纳学生,经过笔试,面试环节选拔有共同兴趣的同学组建“特色班”。“特色班”以小班化教学为主,学生在原专业学习的基础上,以选修课形式学习“特色班”课程。其课程开设以凝聚学生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为主,根据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形成围绕学生兴趣点的的系列化知识体系。经过几年的实践,“特色班”项目形成了其鲜明的特点:一是教育理念创新,始终体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为主”的现代教育价值观理念体现,改变了传统的大规模专业化教学模式,开创了个性化教学的模式先例;二是课程创新,不断开发基于兴趣和能力融合的课程模式。“特色班”项目组以满足学生需求为主,组建合作型教师团队进行基本能力课程、关键能力课程和实践课程等模块开发,通过不同模块形成以一组课程。课程教学时间上不同于选修课的一学期制,而是以5-6个学期的学习时间,强化学生兴趣,培养学生1到2个关键能力;三是做法创新,处处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和“参与”思想,教师授课时间最多不超过总教学时间的二分之一,要求教师更多承担导演和教练的角色,学习以自主式、参与式为主,实践性贯穿始终,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参与讨论、发表意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特色班”项目自实施以来,因其明确的培养目标、新颖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充分参与等鲜明特点,育人成果不断显现,为学校学生教育管理探索出一条重要有效路径:“特色班”项目由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具体牵头负责,教务部门给予配合支持,项目纳入学校公共选修课范围,使学工人员能够更好参与到学校教学工作中,项目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教学和学生管理两线的深度融合,在学校育人工作上进一步形成合力;“特色班”项目启动以来,通过系统培养,各特色班成员在能力和素养上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各类成果不断涌现,成为学校里优秀学生团体的代表。仅在2010和2011年,特色班成员就主持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项目8项,校内大学生科研项目9项,公开发表论文23篇,获得国家专利32项,获得全国营销大赛二等奖、浙江省大学生案例分析大赛一等奖、省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二等奖等一系列奖项。同时,特色班成员还积极活跃在学生自主创业、团学组织、校园文化建设等各条战线上,08级创新创业实验班被评为2011年宁波市优秀大学生集体;“特色班”项目自启动以来,在校园里形成了强大的辐射效应和引领示范效应。“特色班”成员在接受课程学习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培养树立对成功的自信和追求优秀的习惯,不断成长为同学中的佼佼者,在不断形成“特色班”品牌效应的同时对身边的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每年在大一学生中进行的“特色班”学员的招收活动都会吸引一半以上的学生参加,录取比例达到10:1。
    3、大一本科学生学习力提升工程
    为了引导本科新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和教务部门从2010年起在全体本科大一学生中启动了学习力提升工程。学习力提升工程以团队式学习为主要载体和开展方式,活动时间一年,通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学会学习》课程的实践旨在实现三方面的目标:引导完成学习习惯转型,明确自身的学习主体地位,建立主动学习意识;引导本科新生开展知识搜索、研讨表达和论文撰写训练,增强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能力;引导本科新生掌握团队学习技巧,提高集体合作能力;引导本科新生了解自身专业,引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课程以小组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展,为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专门成立了由学校分管领导、学生处、教务处和基础学院相关负责人共同参与的领导小组,组建了近30多名专业教师、辅导员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组和课程管理组。在学校的组织和管理下,学生自建学习小组,根据《学会学习》课程大纲分阶段完成不同的课题研究任务,按要求将课题成果在课程网站上公开发表,接受阶段性检查,期间学校组织举办相关交流比赛,学年末由学校对各小组进行合格鉴定和评优。
2010年9月大一本科新生入学后,学校就启动了《学会学习》课程学习小组的组建工作,3300多名大一学生根据自愿原则组建了370个学习小组,同时通过各小组长自荐或有关教师推荐并经课程管理组面试产生了37名学生大组长,每个大组长负责指导10个小组长组织开展好小组学习活动。为保证《学会学习课程》的顺利实施,学校加强了对学习小组负责人的培训力度:课程管理组的辅导员老师分别负责2到3个学生大组,亲自培养所负责学生大组的大组长和小组长;组织了课程纲要专题培训,并通过组长对组员进行培训,明确课程学习目的,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热情;建立组长工作qq群和大组长工作例会制度,及时进行任务布置、检查、反馈和工作讨论。
    按照《课程纲要》计划,2010-2011学年,所有370个学习小组均如期完成规定课题1(集体研读《学习力》,撰写读书报告)、规定课题2(撰写一篇文献综述)、规定课题3(专业调查报告) 及三个自选课题。各个小组在大组长的统一协调下,完成议题、选题、分工协作、成果统筹及网站上传。小组提交的作业由各辅导教师在网上初审,专业指导老师二审,课程开发培训组终审,确保了作业的质量。在2011年9月举行的2010级《学会学习》优秀学习小组答辩会上,有10支团队进入最后决赛并获得专项奖学金。
   《学会学习》课程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彻底颠覆了他们遵循了十几年的应试教育学习方法。课程的实践也为学校育人工作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成果:一是锻炼和培养了一部分学生骨干。随着课程的推进,尤其是自选课题的进行,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激发出来,学生的关注面有所增大,他们不光关心自己的学习、专业和学校,还关心社会热点问题,关心如何使自己的选课更有意义、更有趣味。同时,团队式的学习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集体荣誉感等进行了熏陶和培养。一批有较强学习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的学生(尤其是学生大组长和各小组小组长)通过一年的学习脱颖而出,成为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和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骨干力量;二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自主性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绝大多数学生在通过课程的学习实践后能够在个人的学习力上有所提升,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增强,实现了从高中向大学的转身,为今后更好地进行学习奠定了基础;三是师生关系更加和谐。由于课程选题的原因,师生之间探讨问题的涉及面增大,师生之间的沟通大大密切、加深,师生关系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师生关系较以前更为融洽,也为辅导员更好开展学生工作创造了条件。
    宁波大红鹰学院自2008年开始探索“参与型”学生工作模式以来,始终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把舞台让给学生,把展示的机会让给学生”,各级学生工作人员积极扮演“导演”和“教练员”的角色,在校园管理、组织服务、教学过程、实践历练、职业准备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着力推进该学生工作模式的实施,搭建了丰富多彩、体现特色的项目和载体,随着“参与型”学生工作模式的不断深化,“参与”正成为一种理念逐渐渗透到广大学生的成长需求中,成为宁波大红鹰学院在新形势下践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要求的重要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