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从高职学生心理特征谈高职教育模式的构建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12-11-09]

                                来源: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
     摘 要:高职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也伴随而至。高职教育应根据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构建高职教育模式,架设“立交桥”,创建人文环境,开设人生修养课,发展非智力因素,开展心理咨询,将德育与心理咨询相融合,同时重视信仰教育。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特征;教育模式
     我国职业教育自本世纪初有了较快的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现共有高职(专科)院校约1100 所,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近50%;每年招收高职(专科)生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数的53%,且有增长的趋势;高职(专科)在校生占高校在校学生人数的44.6%。由此可见,高职教育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占不可小窥的地位。
    2001 年3 月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由此可见,解决大学生的适应性问题关系到大学生素质的提高。虽然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体系愈加完备。但实践和结果表明,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却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细致、深入地研究高职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构建高职生教育模式,是事关当代高职大学生健康发展的第一要务。
    一、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成因
    1.高职学生心理问题普遍存在2006—2007 年,选取了包括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在内的1716 名2006 级新生、1614 名2007 级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测试,测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 90》,测试结果如下表:
按照SCL- 90 症状自评量表的使用要求,SCL- 90 任一因子分2 都属于心理不健康的重新筛查范围。以上两表显示,其中06 级新生任一项因子分≧2 总人数740 人,占总人数的43.12%;07 级新生任一项因子分≧2 总人数653 人,占总人数的40.46%(其他详细数据可参看以上两表)。这是一个不低的比例,它说明在新入学的高职生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同学存在各种各样心理问题倾向,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如何根据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构建相应的教育模式至关重要。
    2.高职学生心理状况多样复杂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心理状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尤为明显。高职院校生源类型复杂,有普通高中毕业生、职高毕业生,以及初中毕业生(五年一贯制大专)等,同时,很多专业文理兼收,不同的生源又同属于同一个专业、同一个班级,这种现象在普通高校是不存在的。再者,高职招生的一再扩大导致学生入学成绩相差悬殊,这种学生入学成绩差异悬殊的情况在普通高等教育中也是难以看到的。迥异的学历背景、迥异的入学成绩、迥异的年龄等差异造成高职学生心理状况也很复杂,是造成很多高职学生心里问题不可忽视的诱因。
    3.高职学生心理需求常被忽略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差异,使人们过多关注了其职业教育的功能,对其社会功能与根本目的往往会产生一些认识上的偏差。社会片面强调职业教育在开发人力资源、发展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社会功能,而忽视了职业教育在充分挖掘个性方面的内在潜力、促使人的个性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人们往往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探讨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    展,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发展。在高职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往往过分强调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与实用性,偏重于对学生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作为一个“人”的内在要求,最终忽略了从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角度构建高职教育模式。
    4.高职学生心理压力难以释放目前,从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上看,高职教育一直在低层次教育中徘徊,甚至有的家长和考生将“高职”与“职高”划等号。部分高职生进入学校后,并没有考上大学后的自豪与兴奋,相反,流露出的是理想的失落和无奈,自卑感强,压力大。他们认为进入高职院校是学生考不上大学的无奈选择,这些想法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上压力,同时加上学习基础的差异,进而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这些心理问题使学生在处理事情时或者不冷静、极端,或者逆反心理较强,做出某些过激行为。
    5.高职学生技能不硬导致自卑高等职业教育将职业技术教育引入高等教育体系,是我国高等教育模式改革的产物,符合我国教育发展的现状,也满足了社会对高等技术人才市场的不断需求。但是,如何平衡职业技能知识与综合素质的关系却是难以把握的。一方面,我们在极力挖掘适应市场的高级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我们无法摆脱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甚至,有些高等职业学院仅仅将职业技能教育与普通教育简单地硬性捆绑,并没有达到高职教育的目的。学生由于技能训练不够,或综合素质难以提高,影响了在校期间的学习和以后的就业,自卑心理的阴霾无法挥去。
    二、构建适合高职学生心理特征的教育模式
    1.架设“立交桥”:上好大学第一课,确立“大学新概念”
    教育实践证明,从高中转入大学,角色的转换让很多大学新生心生惘然———到底大学该怎么度过?在大学能学到什么?自己所就读大学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学习环境究竟是什么样?就读高职院校是否低人一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很容易造成高职生心理的困惑,继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为了帮助新生在进入全新的环境之初,能尽快实现角色转变,尽快适应新的生活,我们应将对学生的关怀做在最早时、最细处,把素质教育前移,为此将“大学新概念”教学模块列入教学计划,作为学生入学的第一课,并组织编写针对性很强的“大学新概念”系列教材,如《校园生活的100 个关照》、《大学学什么》、《大学新生活》、《行行出状元》、《动口又动手》等,从办学理念、培养目标、高职特点、学生实际等方面出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别从校园环境(包括“软”、“硬”环境)、立志成才、学会做人做事、掌握过硬本领、适应新的生活等学生最关注而又最模糊的五个方面,诠释高职的办学理念和对学生的期待。
    2.创建人文环境:建设人文校园,创设学习环境
    由于高职学生的特殊性,我们有必要更加重视高职学生的客观学习环境,为高职学生创建和谐的人文校园,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充分调动其学习能动性,使其正常发展。
    首先,高职院校应该重视校园硬件建设,做好校园的净化、美化、绿化,给学生一个赏心悦目、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校园围墙尽可能使用亮色调修饰,避免使用铁丝、钢筋等,防止从外界给学生心理造成不必要的压力。
    其次,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娱、体育、科技等活动,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在强调高职学生技术技能学习的同时,要更多地给他们提供与普通高等院校沟通的机会,让高职学生从心理上取消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的区别,使他们充分享受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再次,加强法制教育、规范高职学生的管理。坚持以法治校的原则,改善高职学生容易激化矛盾的现状,形成团结、人文、文明、向上的校风,创造高职学生健康发展的人文环境。
    3.开设人生修养课:学好做人做事,提升自我修养众所周知,思想力、责任感、交往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学习能力是大学生走向社会、迈入职场所必需的素质,同时也是当代大学生素质结构中比较欠缺的问题,由于欠缺,导致学生对学习、生活的迷惘。高职院校应加强学生素质培养,如组织编写系列丛书———《磨砺思维之剑》、《沟通助你成功》、《有礼任走天下》、《一分钟的价值》、《网络时代的学习》、《成年后的责任》等,从青年大学生的视角,分别从学会思维、学会沟通、懂得礼仪、善用时间、善于学习、认识责任等六个方面,以丰富翔实的内容与生动活泼的形成平易地向学生述说做人处事的道理与方法,将其整合为“人生修养”教学模块,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适应人生、适应职业的知识、道理和方法。
    4.发展非智力因素:根据学生特点,发挥非智力优势高职学生的生源构成复杂造成了学生基础相差迥异,因此我们作为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就不能采用“一刀切”的单一标准。众所周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教学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
   笔者认为,重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长处与我国高职教育的目的也是统一的。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根本区别之一就在于其培养目标为高级技能人才,重视发挥学生的特点与长处,尤其是非智力长处是重中之重。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扬其长避其短,重视发现每个学生的非智力优势,是每个高职教育者的必修课。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初衷。
  5.开展心理咨询:完善心理辅导系统,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屡见报端的由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而引起的恶性事件,使很多学校已经充分认识到是潜伏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因此,领导必须重视、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从学校安全的层面上来理解和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工作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依赖理论认识,还需要多方面的协同配合,持续耐心地开展教育,才能产生实效,使学生的心理素质真正提高。要全员参与,增强广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积极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学习、培训,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与方法,并运用到教育和教学各个过程中。
    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理健康的维护上,应充分发挥和重视坚持专业心理辅导和咨询的作用。如坚持大学生做好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重视并加强新生入学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对入校新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普查,并根据普查结果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以便对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追踪与访谈;每年以“5.25 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为契机,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全院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活动,经常性地组织一些集体形式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从事各类实践活动,提出一些社会调查研究的课题,让大学生走出封闭的象牙塔,创造让学生多接触社会的机会,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坚持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咨询工作的常规化等,形成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防患意识。
    6.德育与心理咨询相融:健全心理咨询机构,融德育工作于一体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偏颇,对学生的心理与精神方法的需求疏于引导,当学生独自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时,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必然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在校园开展心理咨询,应坚持心理咨询与学生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防患于未然。
    首先,建立健全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立常规心理服务机构(如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以预防性和发展性目标为主,以矫治性目标为辅,有规律开设心理辅导课以及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指导工作;加强班级班主任或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使全体辅导员进一步了解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掌握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定期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调查,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辐射到系部、团委、学生会及各个班级,形成校园心理辅导完善的系统,使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化、普及化,使人人都参加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
    其次,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学校的心理咨询有别于一般心理咨询,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对象是在成长成熟中的高职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所遵循的模式是教育模式而不是医学模式,其咨询的内容大多关于学生理想、学习、交友、恋爱、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与德育工作有相似之处。高职学院的心理咨询与学校的德育工作在内容和方法上是相辅相成的,要摒弃德育简单说教的传统作法,从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心深处挖掘问题根源,循循善诱,解决学生心理疾病。发挥学校德育工作的功能,找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是做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要点所在。据相关统计表明,虽然高职新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毕业生,但存在中等程度上心理问题的人数仍然达到了20.1%。[2]应该看出,心理教育或心理咨询辅导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必需贯穿到整个高职教育的过程。
    7.重视信仰教育:塑造精神支柱,树立积极人生信仰是人们精神追求的目标和实现这种目标的活动过程,它是一种精神价值,人们习惯地将一些与信仰相近的内容称之为“世界观”、“人生观”、“理想”等等,信仰教育也极易被理解为是世界观教育、人生观、理想教育的翻版。从心理结构上看,世界观、人生观等以“观”为特色,认知成分是第一位的;而信仰则带有更多的情、意成分,具备更多的人格动力色彩。
    就社会而言,信仰确定未来的目标和方向,是社会的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就个人而言,信仰就是人的精神支柱,一旦丧失,人就会变得空虚、失望、颓废,生命也就丧失了意义。
    笔者认为在学校德育中,尤其是高职德育中加强信仰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信仰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在人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信仰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现实的生活目标和生活秩序,从而把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统一起来,这样不仅可以保持个体心理健康,而且可以使高职学生感到生活具有实实在在的内容,从而充实他们的生活。
    总之,应从高职生自身的生理特点和所处的年龄阶段特征、自我意识、情绪情感、意志力、人格特征、挫折承受力、学习、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创建适合高职学生特征的教育教学环境,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调整高职教学内容和手段,化解就业焦虑心理,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构建高职教育模式,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作者:孟庆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