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国外中高职课程衔接给我们的启示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12-12-12]

                           来源: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

    多样化的生源,特别是已经具备一定职业基础的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和普通高等教育,既为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给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即中等职教和高等教育的衔接,其关键是解决好课程的衔接问题。课程衔接包括培养目标、教学课时数和教学内容等的衔接。在此,需要回答一系列问题。如:高中和高中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什么?它们之间关系怎样?高中阶段职教衔接课程应专业课优先还是普通课优先?如何能够在有限时间内实现就业和升学两个目标?在此,发达国家的做法可以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一、培养目标的衔接
   中、高职课程衔接,首先是培养目标的衔接。培养目标在范围和层次上有效合理的衔接,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基础。澄清中等职教、高等职教以及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区别,对搞好中、高职的衔接具有重要意义。比较研究表明,世界主要国家在中、高职培养目标衔接方面可总结为三种模式,即纵向延伸、横向扩展和横纵延伸扩展模式。
   1.模式一:纵向延伸模式
   中、高职培养目标衔接的多阶段纵向延伸模式,指学生在职业教育各阶段都能获得相同或相近工作范围的职业资格,高职获得职业资格的层次高于中职,每一层次职业资格都包含从事相应职业所需全部能力。学习意味着能力拓展和提高。这种衔接模式多见于有多种入门职业资格或职业入门资格不明确的就业体制国家,专业多为商业、服务业和管理行业。美国推行的“生涯和技术教育”(Carrierand Technical Education)代替“职业教育”的改革,就是这一模式的代表。
   过去,美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在高中阶段,学生毕业后具有职业入门水平,直接进入劳动市场。20世纪60年代以来,高中后职教得到很大发展,高中和高中后职教课程的衔接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一方面,人们希望通过接受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达到职业入门水平,同时也希望获得继续接受高一层次教育的机会,即在职业生涯中通过持续的学习(终身学习),不断获得在本(或相近)职业领域里发展能力。这里,课程建立在职业群的基础之上,采纳所谓“宽基础复合型”的阶梯递进式课程和螺旋上升形式,学生可逐渐获取该职业领域较高水准(副学士学位以上)的学历。
   2.模式二:横向扩展模式 
   中、高职培养目标衔接的多阶段横向扩展模式,指学生在职业教育各阶段获得工作范围不同的职业资格,较高阶段获得职业资格的层次不一定高于较低阶段取得职业资格的层次。学习意味着就业范围的扩展。这种衔接模式多见于有明确职业入门资格的就业体制的国家,多在复合型人才培养领域,如通过对技术人员的商业教育培养专业贸易人才(典型如计算机销售人员)、通过对专业人员的管理教育培养专业管理人才(典型如工商管理人员)等。
   从严格意义上讲,多阶段横向扩展模式是一种在培养目标、教学课时数和教学内容等方面都不需要特别考虑衔接问题的、学员主观能动性较强的“自由散漫”模式。其典型代表为德国的师傅学校。德国的师傅学校是一种高中后从事职业继续教育的学校形式,入学条件是(中等)职业教育结业和一定的职业经验,全日制学制为6个月到3年,部分时间制学制为3到4年,在特定条件下可获取专科大学入学(高职)资格,相当于英国GNVQs的第四级。在德国工业界,师傅(Meister)的意义是技术管理工人。师傅学校的教学内容为企业管理基础、人事组织与管理、会计、法学和经济学基础,这与学员原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多为技术类)和教学内容联系较少,因此衔接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多。
   3.模式三:横纵延伸扩展模式
   培养目标衔接的横纵延伸扩展模式,指学生在职业教育各阶段获得层次和工作范围不同的职业资格。学习意味着就业范围的扩展和从业能力的提高。中职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基础,又相对独立,可莸得较低层次的职业资格;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的提高深化,可取得较高层次的职业资格。
   这种模式多见于具备共同专业基础的群集职业,多用于为生产领域的高新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欧洲联盟最近开发的一个培养高素质机电一体化汽车维修工(美国称之为all-aroundmachanic)的教学计划就是典型的代表。
   西方经典工业社会学将技术劳动分为以操作使用设备为特征的初级(primary)劳动和以维修技术设备为系统特征的二级(secondary)劳动。相应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培养技术产品的操作使用者,即技术的“消费者”;第二阶段培养技术产品的维修者。这一特性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中职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现代技术条件(如高度自动化)对维修技术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鉴于维修任务极强的职业特征和维修技术与设计技术间的巨大差别,培养高水平的维修技术员或工程师成为工科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工程教育和中职教育的重要任务。被公认为比较成功的工科高职教育的德国高等专科大学(Fachhochschuie)和美国普渡(Purdue University)大学技术学院就是这方面的佼佼者。
   二、有效专业课时的衔接
   1.保证最少技术课教学时数
   国际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要想达到一定的培养目标,不管采取什么方式,相互衔接的中职和高职两个层次的专业教学,必须保证达到最少的技术课教学时数标准。这里,欧洲较多采取高职与职业领域一致的中职学制相衔接的方法,在专科阶段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如高级技术员);美国则更多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在专科学制的高职教育中只培养(中级)技术员,而高级技术型人才(技术师)的培养则是通过本科学制。
   严雪怡分析比较了5个发达国家的机械制造类人才的高职教学计划,发现所学专业技术课程累计的时数要求具有惊人的相似,因为职业能力是靠这些课程培养的。
   可以发现,发达国家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高级技术员、技术师)所需要的专业技术课程累计时数几乎同为3年。如普渡大学培养目标为技术员的专科学制2年,学习专业技术课1.34年;升入培养目标为技术师的本科后再学2年,其中专业技术课1.72年,累计3.06年。法国教育部制订的短期技术学院2年制教学计划,招收培养目标为技术员的技术高中毕业生,培养目标为高级技术员;2年中,学习专业技术课程1.51年,连同技术高中阶段所学专业技术课程1.50年,累计3.01年(见表)。而日本的五年制技术学校,学习专业技术课2.78年,不满3年,培养目标仍定为中级人才(技术员)。我国台湾地区的五年制及招高中毕业生三年制专科,培养目标均为(中级)技术员。
   2.衔接课程的教学课时数
   从中等职业学校方面来讲,在制定中、高等职教衔接教学计划时,必须考虑满足以下两个要求:一、保证一定的专业课时数,一方面能够让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为学生升入高职学习达到最低专业课时数要求提供基础;二、保证一定的普通文化课时数,为接受高等教育奠定基础。无疑,这两个要求是一对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顾此失彼,造成失误。而德国职业预科学校和职业完全中学的双重证书衔接教学计划则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德国北威州的职业预科学校(Kollegschule)是一个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体化试验典范,学生既可完成职业培训又能获得高校入学资格。职业预科学校的入学条件是实科学校毕业(10年级),通过1至3年获得职业入门资格;在特定条件下,通过至少2年教育,可获得专科大学入学资格(类似于我国高职)。巴伐利亚州的职业完全中学(Berufliches Gymnasium)包括技术完全中学和经济完全中学,是高中阶段的一种职业学校类型,可在实科中学毕业的基础上提供特定专业或普通大学的入学资格。这种双重资格培养的教育,大部分在有较高理论水平要求的职业中进行,如设备与系统技术、运行技术、技术助理、环境保护和应用外语等。
以下是对普通双元制职业教育和北威州职业预科学校双重证书衔接教学计划的比较。
   从比较中可以发现,由于国家《职业培训条例》中规定的专业课学时是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最低要求,所以在双重证书衔接教学计划中没有改动。为了获得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资格,衔接教学计划明显加强了高校入学资格考试科目区分课程的教学,如自然科学、数学和英语。与普通双元制教学计划相比,衔接教学计划减弱了公共课(宗教、体育卫生、政治社会学)的分量,或将其改为选修课。因为学生如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自然会在这方面继续得到发展,减弱了公共课的份量,并不等于减弱综合素质教育的力度。
   在升入高职的衔接教学计划中,按照最高学时数计算,职教专业课程占50%,区分课程和公共课程分别占25%。
   而那些有可能获得普通高校入学资格的理论化程度较高的专业衔接教学计划中,专业课和公共课的比重有所下降,区分课程的比重大大提高,即专业课程占37.0%,区分课程占45.7%,公共课程仅占23.3%。 
   3.实施衔接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需考虑的问题
   以上这两个衔接教学计划仅为学生提供了两种可能性,但学生是否能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既通过高校入学考试并同时拿到职业资格证书,还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因为在短时间取得职业和普通教育两方面的成功,对学生、学校和教师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就是理论和现实的差距。如在法国教育体制中,目前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差别几乎已经消失。理论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间的沟通很容易,技术中学在进行职业教育的同时,不仅能提供向高等教育发展的垂直通道,而且在各个阶段都能提供向普教渗透的可能性,职业证书几乎已经等同于普通教育证书,如1986年开始实施的技术性中等学校结业考试(Technician subaccalaureate),已经成为大学的正式入学资格。然而事实上,持有这种学校毕业证书的学生,要接受传统大学的全部课程却很困难,职业中学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成功的可能性仍然很小。连法国自己也抱怨,与德国相比,他们的“第二机会”很少。
   德国在实施双重证书衔接教学计划时在这方面也有很大的顾虑。为了在有限的学习期限内取得职业和普通教育的“双赢”,德国的一些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和教学改革实验,其核心是:一、将一门专业课作为核心课程,通过这一核心课程降低其它普通教育课程的难度,并加快学习进度;二、以最新的学习心理学研究成果为基础,摈弃学科系统化模式;三、提高课程的综合化和项目化(projectwork)程度,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的经验性学习为普通课程的学习服务。(作者: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 赵志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