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耶鲁校长什么“范儿”?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13-03-11]
来源:光明日报
■读书新闻点
当中国的大学越来越去精英化的时候,人们的目光越来越集中到大学的领导者身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校长?有人拿出“欧美范儿”,有人拿出“民国范儿”,有人拿出“大师范儿”,有人拿出“孝子范儿”。尽管任何将中国与外国简单类比的方式都是浅陋的,但是对于耶鲁这样的名校,我们还是忍不住想看看她的校长是什么“范儿”。如果有此疑问,那么二十年间仅仅出过一本书的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的《大学工作》就非常值得一读。书中收集了雷文的校长就职演说、对历届入学新生和毕业生的讲话,以及他在职业生涯中的心得和感悟。虽然耶鲁的管理体制与国内大学差异很大,但雷文对大学工作的认识和思考,对中国大学工作的改进仍有许多宝贵的启示。
作为一位学有专长的著名学者,理查德•雷文在担任耶鲁校长20年的时间里,从来没有带过一个研究生、博士生,也没有挂名领衔做过一个具体的科研项目,仅仅出版了一本专著——《大学工作》(The Work of The University。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3;王芳等译,外文出版社)。
雷文说,对大学校长这项工作来说,“其实当好校长很简单,只需做到两点:选贤任能,确定当务之急”。因此,在任职的20年中,他一方面倾注心力,为耶鲁在全球搜罗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确定优先计划。雷文还说,“校长作为一个职业,职能就两个:找人才,找钱”。找钱就是募集资金。
雷文认为,大学校长是一个需要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全力以赴去做的事业,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再去旁顾其他事情。在他看来,大学校长如果还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带研究生、搞研究成果,那就是与校长的本职工作背道而驰,除了不明职责地忙个焦头烂额,没有任何美妙可言。在空闲的时候,雷文更愿意来到校园或住宿学院,与学生聚餐,参加体育赛事。
雷文指出,“好的校长,尤其是一流大学的校长必须具有影响力和领导力”。他认为,一位有影响力的校长应该具有几项基本领导力:制订引领大学前进的美好远景并能够将其准确传达;制订远大而且能够实现的目标。雷文所说的领导力里面包含了变革精神、冒险精神和权力意志。可以说,这些精神和意志更多来自于一种教育思想家的独特人格魅力,一种包容有现代人文精神的大学制度环境。
在雷文眼里,一百多年前任哈佛大学校长长达40年之久(1869年5月~1909年5月)的查尔斯•埃利奥特(Charles William Eliot)是全球大学校长的典范。
从埃利奥特身上,雷文总结出了大学校长必备的八大素质:一是制定引领大学前进的愿景,并能准确地传达;二是制定远大而且能够实现的目标,以渐进的方式推进,但一旦有机会,就要立即抓住推动快速变革;三是校长要把大量的时间集中在主动的行动上,特别是在一些战略性问题上;四要善于冒险;五是不为初次失败所阻挠,好的设想值得多次尝试;六是知道什么时候采取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方式来影响变革是最适当的;七是为副职们选择强有力的领导者,给他们足够自由的权力;八是制定激励机制,确保个人目标的实现与学校的成功发展相结合。
当然,作为一个大学校长,埃利奥特在大展身手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个很大的障碍,那就是时间。但雷文说他这方面做得很好,因为“他能立刻摆脱繁杂的日常事务。埃利奥特选择了好的领导人来担任系主任的职位,这些人能帮助他处理繁杂的事务,让他可以专心从事校长工作”。
作为学校领导,雷文对耶鲁的发展充满雄心壮志。1993年10月2日,在出任校长的就职演说中,满怀激情的雷文面对已有近300年历史的耶鲁阐述了自己的发展构想和愿景:“18世纪初期,耶鲁要求必须为小小的新英格兰殖民区培养领袖和公民。到19世纪中叶,我们的视野便面向全国。在进入21世纪之时,我们必须立志为全世界培养领袖人才。”
雷文自豪地说,耶鲁本科教育的理念是,本科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们培养独立和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这使得学生们将来在面对他们成年生活中出现的不断翻新并不断变化的问题时,能灵活应对和处理。他指出,“我们不给学生标准答案,我们只是评价他们的论述(assess the argument),促使学生独立思考(get the students to think themselves)。我们本科教育最核心的要素是课堂互动(class interaction),鼓励学生去挑战教授的观点”。
雷文解释说,“对于多个学科的接触,使学生有能力去应付新的问题,他们通过不同学科的学习会有不同的视角。这样一种跨学科的广度,能够使毕业生有能力以创造性的方式来解决新的问题”。正是有了更多的知识,学生才会有重新评估已有结论的想法,去寻求新的结论。他表示,耶鲁的教育特别强调互动式的讨论,要求学生主动去立论,挑战彼此、挑战教授、挑战权威,而不是被动地、盲目地接受。
雷文强调通识教育的“无用性”。他始终贯穿着这种与注重“有用性”的教育功利主义思想反动的精神。尽管雷文本人是一位卓越的经济学家,效用问题是他在经济学上关注的焦点,但他更强调在教育问题上必须破除这种单纯投入产出的思想,破除教育的产业观,扬弃种种狭隘的“有用性”,真正使教育服从于培养人这个目的。在这个意义上,雷文以美国还有像耶鲁这样古老的私立大学,不完全受实用主义支配,更接近欧洲前辈的教育理想而感到骄傲。
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雷文认为获取知识极为方便,这就更需要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开发独立判断的能力,并从繁杂的信息中遴选出有用的部分。所以,这里的通识性教育培养的是才智,发展的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成长出来的是一流的头脑。他“相信通识教育的本质就是发扬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自由,充分培育人的心智,使人从偏见、迷信和教条中解放出来”。显然,与狭隘的强化技能的教学方式相比,文理(arts and science)兼顾、内容广泛的通识教育,更有利于大学培养一个个具有真正思考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
雷文强调,通识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还要培养承担公共责任的能力和公民意识。他在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演讲时说,“通识教育将培养你们成为终身有思想的公民,可以批判性地审视所有集团和利益主张,抵御那些企图利用偏执情感来代替理智的人”。《光明日报》2013年3月2日(作者:胡德维)
延伸阅读:
造就校长
大学校长该是什么样的人?调查表明,在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国家,人们给出的答案大相径庭。即使是在同一个国家,大学校长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也是千差万别,各具神韵。一些美国高中生可能十分关心,他们将要报考的那所大学是否会有一位具有独特人格魅力的校长,而另一些美国学生则会认为,校长不妨是一位平庸的管理者,只要能为学校找到办学资金就行。
有人说,校长的“样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符合“好校长”的标准。“好校长”该有何种标准?一定是专家教授,或是“学术带头人”?一定是善于经营的管理者,或是具有相当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社会名人?显而易见,“好校长”对任何一所学校来说都是无价之宝,但不同大学所寻觅的“好校长”之“好”却应该各不相同。大学不该都是同一个样子,每所学校都该有各自的特色和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讲,完美无缺的“好校长”是不存在的,“好校长”不该,也不会有统一固定的标准。事实上,对某国某地区某城镇的某所大学而言,最好的校长就是最适合主持该校事务的那个人。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样的断言估计没人会反对。
既然根本不存在“最好的校长”,那么“最好的校长”在美国的说法显然不攻自破。关注国际教育的读者可能会注意到,近年来,美国一些公共知识分子对美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持批评态度,《教育迷失》、《校园危机》等研究美国教育现状的专著的作者都认为,曾经辉煌耀眼的美国大学教育眼下正在走向衰落。在这些教育家看来,随着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公平逐渐消失,美国大学校长已经开始走向堕落: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基本使命”;他们让大学的管理模式越来越符合“公司标准”;他们让大学成了谋取私利的工具;他们关注的不是如何提升学生的心智和职场适应能力,不是师资队伍的稳定,而是能否吸引和满足富家子弟的高级校舍;他们正在让大学变成收费昂贵、思想偏狭、远离传统大学精神的场所。
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显然不能只根据一两本专著而轻信美国教育走向衰落。整体而言,美国的高等教育仍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美国大学的教育水平仍然堪称国际一流。不管美国的大学校长们是否正在“变质”,美国高等教育是否正在滑坡,美国大学缔造的大学体系、大学传统和大学精神仍然值得借鉴和研究。不管怎么说,美国有一大批世界上公认的“好大学”,而“好大学”通常是由“好校长”掌舵。倘若美国大学教育陷入了危机,大学校长们肯定会被视为危机制造者,而“改造校长”就成了全社会应当担负起的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造就校长”的话题常说常新。
什么是中国校长的样子和风格?假如这个样子和风格目前还模糊不清,那我们实在是有必要发起一场“造就校长”的讨论。“好大学”和“好校长”首先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倘若缺乏足够大的独立和自主空间,“好大学”和“好校长”都只能是痴人说梦。我们有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我们有了促进社会进步和教育改革的充足条件,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树立起造就“好大学”、“好校长”的意志和信心?中国的和平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转折性的历史时期,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营造符合现代人文精神的大学制度环境。
“造就校长”就是要改革我们的现代大学制度,就是要让每一所大学都有机会找寻和搭建符合自身现实条件和发展需要的品格和特色。世上已无蔡元培。以笔者之见,眼下最接近蔡校长的中国大学校长或许就是朱清时先生。作为南方科技大学的校长,朱先生的治校理念和办学方式令人侧目,他在大学去行政化、理事会管校、教授治校、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小班制上课、书院制管理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为“造就中国校长之大业”有所创新。
我们谈论大学校长的“样子”,绝对不是为了消遣,不是为了内心发泄而空发议论。我们是在寻觅中国高等教育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是在期待和展望中国大学的发展前景。中国需要有骨气的大学校长,敢吃螃蟹的校长,敢于质疑现行高教制度的校长,中国需要寻找自己的高教发展路径,从而建立起中国式的大学之道和大学精神。(信息采集:孙永涛)《光明日报》2013年3月2日(作者: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