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高教研究中心主页》文章内容

实施国防生“卓越计划”的教学感受

高教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13-07-10]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综合
    2011年8月至2012年6月,在总政治部、教育部和空军的关怀指导下,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首次联合对30名国防生实施了3+1模式的“卓越计划”培养。期间学校在基地开设了通信、雷达等方面的4门专业课,并与基地共同指导国防生完成毕业设计。作为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指导教师,通过与国防生、基地官兵深入接触,我深切感受到将课堂教学搬到装备一线的优越性。
    一是紧贴装备教学,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由于工作关系,我曾到多个军队院校、军兵种试验基地讲授过专业课和技术讲座,主要对象是专业技术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给部队人员授课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针对性特别强,有时还需要涉及多个专业学科领域,不像在学校只需讲一般的基础内容。这次到基地,我承担了《雷达原理与系统》、《雷达对抗原理与信息对抗技术》两门课程的授课任务,共计60学时。根据“卓越计划”教学要求,我必须紧贴部队装备实际进行授课。如果只按学校普通生的教材讲,就会出现学生听得不解渴,或者有些问题讲不透的现象。为此,我重新进行了备课,并对授课内容作了调整和延伸。比如,在《雷达原理与系统》授课中,除讲清基本原理、系统设计和实践应用外,还增加了雷达系统在未来军事领域的发展与探索等,这些内容在学校是不会安排的。通过增加和改进授课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了学生们的知识结构,为下一步学习实践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是理论实践相统一,使学生的理解认识更加深刻。理工类专业理论课程、特别是与军事装备技术密切相关的专业理论课程,具有显著的工程应用性。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感到,把课堂搬到装备试验一线,应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尝试。我是在2011年10月下旬到达基地的,当时学生们已在部队进行了2个月的实践学习,并且能够担负一般的技术岗位工作了。但这些仅仅是感性上的认识,学生们可能知道怎么操作,却不一定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这种操作的原理和依据是什么。以前,我们在学校授课中也会按照理论到实践步骤进行讲解,由于学校的实验装备相对较少,且大多是模型,不能给学生以客观真实的感受。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接受,很难真正理解,教学效果往往不是很好。而把课堂搬到部队一线后,学生们就会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目的学、带着问题学,迫切需要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升华,再从理性认识得到感性认识的验证。这样的教学,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非常高,理解领会得也更加深刻。每次课前、课间和课后都有许多学生向我提出问题,我们进行了广泛地交流和解答,学生们的思维理解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三是双师共同指导,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进一步增强。此次培训中,学生们一到基地就分配到了对口的专业技术岗位,基地为每名学生都配备了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过硬的兼职指导教官,帮助他们尽快掌握岗位操控技能,学习了解装备工作原理、战技术指标和维护使用技能等。由于受时间和多种因素限制,我所教授的理论课程是单科独进,需要讲解大量的工程实例。开始我很担心学生们能否适应这种高强度、略有跳跃式的学习方式。但后来了解到,我在课堂上讲理论,基地指导教官课后讲实践,理论教学和实践辅导紧密结合,使学生们对课程及其相关理论的理解远远超过了在校学生。按照正常考试标准,我所承担的两门课程,“卓越计划”国防生平均成绩达到了90分,而在校普通生约为75分,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我和基地教官还共同担任了学生的毕业设计导师,基地导师结合装备和实践教学岗位,搞好毕业设计开题,全程指导帮带;我主要负责指导毕业论文撰写。从学生们的选题看,与岗位结合得非常紧密,全部来自基地的实际工程技术项目,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我在论文辅导过程中,也给学生讲了一些前沿理论,尽量使学生的论文在视野上更宽阔一些,在实践应用上更超前一些。经过学校、基地导师的共同辅导,学生们的论文质量普遍比较高,优秀率远远超过了在校生。
    作为一名多年受党和国家培养的老师,奉献国防建设是我一直久存的心愿,空军、基地和学校给我提供这样一个平台,我无比荣幸。当然,初次尝试也有许多值得改进之处,比如:适当增加课时数,尽可能避免单科独进;毕业设计中适当增加学校教师的参与;在遵守保密条例的情况下,改进资料查询的条件等。此外,军地联合培养也是提高学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知识、增长现代国防科技感性认识的好办法,我们许多从事应用科学教学研究的青年教师也同样缺乏这样的实践培训。衷心地祝愿“卓越”这条路能够走得更远更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赵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