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二等奖!与985高校参赛学生同台竞技,思源学子再获殊荣!
发布日期:[2024-10-27]
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上,工学院学生作品“辣椒苗移栽器”经前期省赛评比,被推荐参加全国总决赛,荣获全国二等奖。
本届大赛主题为“机械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自然和谐迈向仿生新高度”,内容为设计与制作用于生产国产杂粮和10种蔬菜的播种、管理和收获的小型专用机械——“兴农机械”、以提高仿生机械运动性能为目标的‘仿生青蛙’和‘仿生蝴蝶’。大赛吸引了包括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等32个赛区730所高校的5600支队伍参赛,参赛学生人数达十万余人。经过多个阶段评审和现场决赛,共评出一等奖168项(获奖率约3%),二等奖267项(获奖率约5%),获奖作品含金量高。
据了解,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是教育部和财政部重点支持面向全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举办的重要竞赛活动,代表了大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的最高水平,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大学生竞赛项目之一。
本次比赛,西安思源学院高度重视,学校相关实验室全天开放,邀请专家指导,并给予充分的经费支持等一系列举措全力支持学生参赛,让学生安心、专心、全心备赛。
“辣椒苗移栽器”荣获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
“辣椒苗移栽器”团队成员和指导教师杨燕老师(后排左三)、张怀绪老师(后排右二)合影
校赛启动后,工学院上下齐心协力、积极参与,共选拔出12支队伍参赛,参赛队伍凭借出色的表现均在省赛中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2项。其中,由工学院刘特彬、张熙哲、赵耿烽、柯堯、石贤海参与,张怀绪老师和杨燕老师指导的作品“辣椒苗移栽器”凭借其独有的特色和创新点喜获省级一等奖和全国二等奖的亮眼成绩。
指导教师张怀绪老师
“此次竞赛获全国奖,与学校长期以来重视大学生创新实践,深化大学生创新教育密不可分,这得益于周延波校长等校领导大力支持、推进与指导‘赛教融合’教学改革创新,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取得的累累硕果。工学院在宋绪丁院长带领下,全院上下也十分重视此次比赛,视此次竞赛为加速学院实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创新、扩大学科竞赛社会效应的重要转折点,全院上下齐心协力,高效协作,确保了参赛团队能够有条不紊、高效推进各项准备工作。”指导教师张怀绪老师表示,正是因为有了学校和学院强大的支持与保障做后盾,备赛的师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的设计制作中。 该机器在制作过程中也曾多次历经试验失败,但是参赛设计团队从不气馁,在张怀绪老师耐心的指导下不断调整设计方案,优化制造流程,克服所有困难,一路披荆斩棘走上全国赛场与全国众多985、211高校学生同台竞技,通过作品其独特的创新点,最终脱颖而出征服评委获得全国二等奖。 张怀绪老师向我们介绍:“该机器的独特创新点在于其巧妙地运用了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来模拟插秧的动作,以及凸轮机构对插秧桶开合时机的精准把控,机器的设计通过巧妙地结合秧苗栽种装置、自动行走装置,实现了在不断前进的途中完成辣椒苗的移栽工作,使得移栽过程变得既高效又轻松。除辣椒苗外,该机器也可以用于移植其它蔬菜类的苗株移栽,间接地也降低了人工成本。”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刘特彬
“在得知我们的项目荣获国赛二等奖时,心中既兴奋又感慨。在备赛过程中杨燕老师多以她独特的视角和方式引导我们向更优的方向发展,张怀绪老师则是比较关注细节,他在零件加工及最终的装配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总是能注意到一些我们忽略掉的小细节进而提前预知可能发生的状况,以提醒我们改进。两位指导老师从各自擅长的领域分别给予我们指导和帮助,使得我们在整个备赛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节约了很多时间,真的非常感谢他们。”回顾关于备赛的点滴,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刘特彬言语间满是对老师们的感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张熙哲
“比赛的时间限制非常严格,而我们的项目又相对复杂,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设计、制作、调试等多个环节。为了高效利用时间,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采用并行工作的方式,将任务分解到每一天和每一个人。我们团队成员是由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智能制造工程两个专业组成的,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小伙伴负责结构设计及零件加工,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小伙伴负责总体项目上电路的部分,最后的组装由我们共同完成。由于我们每个人每天都是满课,为保证完成作品的同时不落下学习,我们大部分的时候选择在周末完成作品的制作及试验,有时还会在下晚自习后去实验室加工零件。我们彼此信任,互相鼓励,相互支持。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但为了共同的目标,每个人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着自己的力量。这份难得的友谊和团队精神将成为我青春记忆里最温暖的记忆。”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张熙哲回忆备赛经历的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团队成员对梦想的执着和追求。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赵耿烽
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赵耿烽在谈及获奖经历时表示:“从备赛到整个获奖过程中,我们的指导老师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帮助。比如在设计或制作过程中某个部件的加工精度难以达到要求,或者某个结构的运动轨迹出现与设计不符。两位老师总是耐心地听取我们的困惑,并针对问题给出建议、调整和优化,直到问题得到解决。记得有一次,我们的设计方案陷入了困境,两位老师连续几个晚上陪我们一起并肩作战,用他们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我们一起反复推敲、共同讨论、不断修改,最终帮助我们突破了难关。正是老师们这份无私的奉献与陪伴,为我筑起了坚实的后盾。这段经历,不仅让我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师生间那份真挚且深厚的情感。它将激励着我不断前进,追求卓越。”
2021级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学生柯堯和石贤海两位同学均表示本次获奖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不仅仅是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能力的体现,更是对他们未来职业发展的一种激励和推动。
“此次比赛,让我有机会接触到来自不同高校、不同背景的优秀团队和专家评委。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学习,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了解了行业的前沿动态和最新技术。这次获奖对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它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职业道路和发展方向。我将以此为契机,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柯堯与我们分享了他获奖的喜悦与对未来的规划,言辞间透露着他对学术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目前,我已在校外参加大四实训,从事设计产品的装配等工作。这次获奖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肯定,不仅增强了我对未来职业发展的信心,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只要踏实努力付出就终会有回报,这种成就感极大地增强了我的自信心和原动力,它让我坚信,只要勇于创新、持续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2021级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学生石贤海将荣誉化为动力激励着自己继续前行。
长期以来,西安思源学院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核心使命,始终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赛学融合教学理念,构建了完善的院级赛事、省级赛事、国家级赛事等三级赛事育人体系,通过一系列赛事的历练,不仅让思源学子在专业技能上得到了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抗压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都得到了全面培养,推动了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为社会输送了一批批既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又拥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指导学生备赛中的张怀绪老师(左三)
张怀绪老师寄语思源学子: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创新思维是一种敢于突破传统、挑战常规的思维方式。对于大学生而言,培养创新思维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必备素养。创新的过程往往充满挫折和失败,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气馁,要有直面困难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并从挫折和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调整思路,勇毅前行。@所有思源学子,相信自己,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取得创新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