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页

关于制订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5版)的指导意见
发布日期:[2025-10-29]

     为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强学校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顶层设计,指导高职各专业做好2025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关于组织做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9〕61号)及《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2025年)》等文件,特制定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导向,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升学+就业的办学方向,围绕“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学生100%升学+就业的根本目标。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
    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授基础知识与培养专业能力并重,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坚持标准引领,确保科学规范
    以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为基本遵循,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强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三)坚持遵循规律,体现培养特色 
    遵循职业教育、技能人才成长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处理好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历证书与各类职业培训证书之间的关系,整体设计教学活动。
(四)坚持完善机制,推动持续改进 
   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建立健全行业企业、教师、学生、第三方评价机构等多方参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适时调整课程设置或具体教学内容,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纳入教学内容。
三、制定要求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须体现专业教学标准规定的各要素和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要求,包括专业名称及代码、入学要求、修业年限、职业面向、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学时安排、教学进程总体安排、实施保障、毕业要求等内容,并附教学进程安排表等。各专业可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专业定位、专业特色和专业实际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但须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
    对标国家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和专业教学标准,认真研究、剖析专业职业面向、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毕业条件等方面的变化。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公共基础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结合学校办学层次和办学定位,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保证培养规格。
(二)落实分类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学生需求,落实就业、升学分类教学。人才培养方案须兼顾学生通用能力、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完善思政育人体系
    进一步完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为核心,“四史”等为补充的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发挥专业课程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四)规范课程整体设置
    除个别难以组群专业外,各分院要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整合现有专业,基于专业群逻辑,构建课程体系,统筹编制专业群内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五)强化实践教学管理
    专业实践课程要依据专业特点、契合学生专业能力提升与职业能力发展。推进专业课程理实一体化、项目化实施,开展认知实习、“工学交替”实践、产教融合实践、毕业综合实训等多种实习方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
(六)落实课证融通
    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纳入课程教学模块,实现“课证融通”。强化“第二课堂成绩认定与转换”,进一步落实学生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与转换。
(七)合理安排学时和学分
    各专业总学分一般为140-150学分,总学时数一般为2500-2800学时。总学时中,公共基础课程(必修)学时数不低于总学时的25%,选修课程(公共选修、专业拓展选修)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不少于10%,实践教学学时数不低于总学时的50%,毕业综合实训累计时间一般为6-8个月。
(八)严格毕业要求
    人才培养方案应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以及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明确学生毕业要求,严把毕业出口关,确保学生毕业时完成规定的学时学分和教学环节。达不到毕业要求的学生按照学校规定进行重修重考或结业。
四、课程设置及学时要求 
    围绕“0BE”教育理念,基于职业能力分析及升学综合能力要求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一)课程体系
    高职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公共基础选修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同时,实践教学应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公共基础必修课程
    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体育、国家安全教育、军事理论、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或经济数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创业基础与实践、就业指导等。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开设时间一般为第一、第二学期。
(三)公共基础选修课程
    公共基础选修课程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语文、现代礼仪、创新思维与能力、知识产权实务、数字技术与融媒体、管理与沟通等课程。公共基础选修课程开设时间一般为第一至第四学期。
(四)专业必修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周学时一般为2-4学时,周学时5-6学时的课程不得超过2门。专业基础课程开设时间一般为第一、第三学期;专业核心课程开设时间一般为第三至第五学期;专业实践课程可根据产教融合实际需要安排。
(五)专业拓展课程
    专业拓展课程为选修类课程,应依据职业岗位拓展能力及学生升学需求,兼顾学生就业胜任力与升学综合能力培养,科学设置选修课程模块,课程开设时间一般为第三至第六学期。
(六)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包括公共实践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公共实践课程包括:入学教育与毕业教育、思政类实践、军事训练、社会实践课程等;专业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在校内外开展的课程实验、实习及毕业综合实训课程等。
(七)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
    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一般每16学时计1学分,实践课程一般20学时(1周)计1学分。第一至第四学期教学周数为19周。各专业(除医药卫生大类专业外)第五学期教学周数为12周,自第五学期第13周开始,至第六学期4月中旬,各专业根据实际开展毕业综合实训。医药卫生大类专业毕业综合实训安排在第五、第六学期完成。冰雪运动与管理专业可根据每年雪季实际情况,合理调整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训时间安排。各学期周学时(含选修课)一般为22-28学时之间。
(八)其他要求
    1.体育
   各专业体育课程分两阶段完成。第一阶段 :第1-2学期,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完成大学生身体素质训练与专项基本技术动作训练,每学期36学时.第二阶段:第3学期,以学院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自主运动锻炼(依托体育学院线上平台),36学时。体育课程按18学时1学分计,共计6学分,108学时。
    2.数学
    原则上土木建筑大类、装备制造大类、电子与信息大类专业开设《高等数学》课程,财经商贸大类专业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实际需要,选择性开设《经济数学》课程。其他大类专业不开设数学相关课程。
    3.原则上第1-4学期每学期考试课程应不少于4门,公共基础课程由学校确定考核类别,其他课程由各专业确定考核类别,严格考核过程。
    4.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在新生入学后、毕业生离校前安排,各计1学分,一般以主题讲座或主题班会的形式进行。
    5.第二课堂成绩认定与转换。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专业技能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科技发明以及英语学习,对学生参与专业学科技能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获得奖项和通过英语应用能力(A、B级)及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以及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给予第二课堂成绩认定与转换。具体可参照《西安思源学院高职第二课堂成绩认定与转换管理办法》。
    6.依据《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及相应专业设置管理办法,遵循“对接产业、对应职业”原则,科学设置课程,合理规划课时,对应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
五、编制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1.2025年7月25日前,根据《西安思源学院关于制订2025版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各专业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教科研人员、一线教师代表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
    2.2025年7月31日前,各专业建设委员会根据行业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和在校生学情调研,分析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明确本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形成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3.2025年8月10日前,根据调研结果,组织集体讨论,结合实际落实专业教学标准,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合理规划课程设置、安排教学进程,明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条件保障等要求,形成初稿。
   4.2025年8月13日前,各分院组织由行业企业、教研机构、校内外一线教师等参加的论证会(最少5名专家,校内教师最多1人),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并审核总学时、周学时、选修课设置等是否符合文件要求。
    5.2025年8月15日,各分院向教务二处教研科提交修改完善后的各专业调研报告(院长签字版)及经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签字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纸质版和电子版)。
    6.2025年8月19日,各专业建设负责人向学校汇报行业企业调研情况及专业才培养方案。根据汇报会中各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完善后,于9月1日前,提交各专业行业企业调研报告及专业才培养方案终稿。
    7.2025版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审定后执行。

附件:1.西安思源学院高职XXX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板(2025版)
2.西安思源学院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格式要求
3.XXX学院XXX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4.西安思源学院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意见表
教研科邮箱:231116411@qq.com 。


西安思源学院
2025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