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信息内容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从仁溪沟驻村书记的扶贫故事看思源人的社会责任担当
发布日期:[2020-10-19]
编者按:服务社会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教育扶贫彰显大学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大学作为人才和学科资源高度汇集的学术重镇,能够给贫困地区输入先进的思想理念和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知识,培育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授之以渔”实现“智志双扶”,既是大学的优势,也是高校扶贫的重要发力点。2017年至今,西安思源学院作为省级扶贫高校,在对安康市平利县和榆林米脂县进行对口帮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特色和智力资源优势,紧密结合帮扶地区的实际需求,倾力打造“智力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思想扶贫”的新高地。
2020年是全国扶贫攻坚收官之年。在上级扶贫主管部门和校地双方大力推进下,西安思源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全体教职工紧密配合,以咬钉嚼铁之力打好精准扶贫最后的收官“冲刺战”。作为驻村扶贫“第一书记”的潘满良老师,此时更是带着学校领导的嘱托与期盼,日夜驻守平利县仁溪沟村扶贫一线,用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使命和思源人脚踏实地,扎根基层,不怕艰苦、肯干务实的精神,带领扶贫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我把群众当亲人,群众就把我当家人!”——这是西安思源学院扶贫队驻扶贫地平利县八仙镇仁溪沟村“第一书记”潘满良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也是当地村民给予潘满良扶贫工作最客观的评语。
仁溪沟村位于八仙镇西北部,距镇8公里,总面积1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059亩、林地14500亩,2019年摸底全村实有人口390户1326人,辖三个村民小组,是全县8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39户826人。
从2017年9月至今三年时间,这座曾经的深度贫困村,在平利县八仙镇、西安思源学院党政领导以及潘满良和前一任“第一书记”杨爱同志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脱贫摘帽。校地双方建立起良好的工作关系,扶贫工作人员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仁溪沟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投身教育扶贫主战场
思源扶贫队驻村“第一书记”潘满良冒雪走访平利县八仙镇仁溪沟村贫困户
“潘老师,学校选你来这里是经过慎重考虑的,以后这里就是你的工作阵地了,你要慢慢熟悉,多向其他村干部学习。”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优秀的干部队伍是其中的关键因素。2017年9月,学校要遴选专业精湛的扶贫团队参与到驻村扶贫工作中。带着学校的信任与嘱托,潘满良有幸进入扶贫队,他离开干了多年的高校辅导员岗位,与学校驻仁溪沟的前一任“第一书记”杨爱一起,前往安康市平利县八仙镇仁溪沟村,投身到教育扶贫的主战场。
初次来到巴山深处的平利县八仙镇,山大沟壑深,云雾绕山头,溪流遍布沟沟岔岔,觉得蛮有新鲜感。但是,面对眼前陌生的环境,在学校工作了近二十年的潘满良此时有些茫然:扶贫具体都做些什么?怎样去开展工作?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掌握政策,是做好扶贫工作最好的一个方法。“如果连自己都不懂政策,那么如何谈扶贫,如何去宣传政策?”
为了确保自己成为扶贫政策“明白人”,潘满良尝试着转换角色,并开始在最短时间内认真钻研完了案几上那本厚厚的《脱贫攻坚材料汇编》,同时在闲暇时间利用新时代学习大讲堂、学习强国等网络平台,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借鉴别人的先进方法来开展工作。这为他日后的扶贫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间接经验。
“政策文件里面的内容很多很杂,但却是我们抓好工作落实的最好依据。只有吃透弄懂扶贫政策,知责明责,增强自身本领,才能熟练开展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脱贫攻坚工作任务。”他说。
俯身为民做个“山里人”
潘满良在贫困户家中走访慰问
“潘书记,我家的医疗报销下来了没有?”“潘书记,我的残疾证该到哪里去办啊?”“潘书记,我家的娃儿不好好学习,你能不能给他开导开导?”……虽然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在潘满良看来“村民的事无小事”,为人民服务是他驻村扶贫的态度。
也正是这些小小的付出,让潘满良很快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大家开始把他当成了自家人。村民们时常会给他送来从自家园子里刚摘下的黄瓜、刚出锅的煮玉米等等表达谢意。潘满良认为,“驻村干部必须从心里对村民好,真心地对村民热情。唯有把村民当朋友,村民才会把我们当朋友。唯有和村民成为朋友,开展驻村工作时才能做到如鱼得水,得心应手。”
几年来,他经常帮助村民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个村民叫杨安,2009年结婚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领取结婚证,但赶上了国家生育政策的放开,便生了三个孩子。今年他家的大孩子该上一年级了,但是他们没有结婚证孩子报不上户口,上幼儿园都是想了很多办法勉强上的。眼看孩子到了上学年龄,急的杨安整天团团转。得知此事后,潘书记先了解了一下情况,和民政局取得联系并申请法律援助,最后终于在秋季开学前给孩子报上了户口,顺利报名入学。
拔掉贫根、甩掉穷帽、摆脱贫困、走上小康,是山区贫困群众多年来的梦想与追求。通过教育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更是让当地彻底告别贫困的“药方”之一。
放暑假了,山区的孩子们不能像城市里孩子那样有丰富多彩的生活,而只能待在家里帮父母做家务农活。潘满良便和扶贫队人员积极动员,并组织西安思源学院团委大学生暑期实践“三下乡”支教团队来到村里给孩子们辅导作业。因为山区的孩子居住的都比较分散,有时没法一一通知到,潘满良就带着支教的大学生挨家挨户去动员,让家长们把孩子送到村委会,在这里学习画画、做手工,让山区的孩子们增长了见识,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暑期结束时,家长们高兴地说:“潘书记你这个办法好,我家孩子以前天天待在家里玩手机,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几天回来给我说他也要考上大学,到城里念书!”
“咱们的群众特别朴实。我把群众当亲人,群众就把我当家人!”潘满良用一桩桩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贴心事,温暖着群众、感化着群众、帮助着群众。
完善基础建设是关键
西安思源学院董事长周延波代表学校向仁溪沟村捐赠帮扶资金
农村有句俗话:“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脱贫攻坚的路上,作为“带头人”的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发挥着一头连着群众,一头连着帮扶单位的至关重要作用。
在前期走访中潘满良发现,仁溪沟村因地处偏僻,山高路远,存在出行难、通讯难、看病远、产业发展基础差、基础设施欠账多、集体经济底子薄、公共服务跟不上、转移就业技能少、村容村貌脏乱差等一系列突出问题。
在扶贫地积极协调和西安思源学院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潘满良带领驻村扶贫队扎实推进仁溪沟村的两房建设,积极应对装修入住任务量大的严峻形势,落实工作专班,每天督促工作进度,每周研判问题,同时把责任落实到每名包帮干部,入户进行沟通协调,积极帮助农户解决困难。
发展产业有时也会碰到困难。仁溪沟村头有一条河,河对面有200余亩坡地一直闲置,村里想在这里发展花椒产业,但是由于这里每次遇到下大雨河水就会上涨,村民只能绕远路通过,想架桥没资金,交通受到限制始终不能发展起来。
要想富,先修路。得知这一困难,潘满良就及时和学校联系汇报情况,在周延波董事长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向仁溪沟村捐赠帮扶资金15万元援建了产业便民桥,终于解决了村民们这一出行问题,为发展花椒产业奠定了基础。
2018年4月,潘满良在工作中了解到仁溪沟村办公设备不足,村干部办公自动化能力欠缺的情况后,及时将情况汇报扶贫办和学校领导,学校随后将价值5万元的办公设备捐赠给仁溪沟村,为改善帮扶贫困村办公条件、宣传扶贫政策、助推脱贫攻坚创造了条件。
在西安思源学院扶贫队和当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截止目前,仁溪沟村内统规统建房安置点河堤、护坡挡墙、道路硬化工程和房屋建设全面完成,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贫困户全部实际入住。
出谋划策补齐产业扶贫短板
潘满良与当地群众共同劳作
潘满良助力消费扶贫为平利县八仙镇仁溪沟农产品代言
脱贫致富奔小康,发展产业是关键。规模化的产业,是群众有效脱贫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
潘满良明白,产业扶贫过程中,仅仅凭着基层干部群众的“一腔热血”,难以收到满意的效果。因此他积极协调学校,除了给予扶贫地提供资金帮扶,还经常会有针对性地引进企业,并派遣专家对八仙镇仁溪沟村生产和种植养殖中的技术问题进行全程“把脉问诊”,并运用网络技术使当地特色产品真正转化为经济收益。
在潘满良和驻村工作队共同努力下,仁溪沟村因地制宜规划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以茶叶为主导产业、核桃、花椒,魔芋、生态猪养殖、香菇栽培为增收项目,通过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产业脱贫。近年积极引进4家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有产业发展基础和能力的贫困户全覆盖,发展茶园1300亩,养殖生态猪1200余头,核桃园1700亩,花椒园300亩,烤烟200亩,魔芋400亩,食用菌500架,建成茶叶加工厂2个,食用菌加工厂和基地1个,增强了产业造血功能。初步形成党委政府主导、帮扶部门推进、产业大户带动、贫困农户参与的产业建设良好局面。
此外,在潘满良等扶贫干部的努力下,该村还扎实推进三变改革和互助资金工作,成立了仁溪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完成了清产核资、承接主体选定、股权配置等工作,承接主体用配置资金充分发挥了产业带动作用,为促进贫困群众在农业方面稳定增收奠定了良好基础,群众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
消费扶贫可以增效益,但农产品丰收了却未必能增加收入,卖不出去变不成现金也是白忙活。潘满良便利用网络,朋友圈等帮助村民销售腊肉、核桃、蜂蜜等。他还曾三次赶赴杨凌农高会,以驻村扶贫“第一书记”身份为农民代言农产品,帮助当地农民和企业推介农产品,参与农特产品进校园展销,让巴山深处的山珍美味走进大城市,让城市老百姓买到放心的绿色农产品,同时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在学校扶贫办支持下,潘满良还将仁溪沟农产品运送到校园农产品直营店,让村民看到了希望,增加了脱贫的信心,拓宽了农产品销路。
志智双扶斩断贫穷之根
潘满良给予贫困户关心关注
自任对口扶贫村“第一书记”以来,潘满良坚持实施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定期组织干部到组到户宣传政策和排查矛盾纠纷,对于一些贫困户人员进行常交流多沟通勤疏导,并从生产生活方面给予关心关注。
他还经常通过组织召开全村道德评议会、院坝会、座谈会、表彰会等方式扎实开展扶志扶智活动,加强对主要劳动力进行创业就业技能培训,积极发动社会人士捐赠爱心衣物、引导全体村民勤劳、勤俭、团结、友爱,让人民群众在参与脱贫攻坚战中感受到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激发了贫困群众“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内生动力。
随着民风持续好转,潘满良及驻村工作队和基层党组织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等信心越来越足,凝聚力和号召力也越来越强,党员、村民代表和群众对参与村务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对基层党组织的信任度、认可度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抗疫前线勇往直前有召必回
潘满良提前返村奔赴疫情防控第一线
“有召必回,勇往直前,咱是党员得带头”。2020年大年初二,接到上级下达的返村通知后,潘满良一刻也不敢耽误,第一时间奔赴工作岗位,组织村“两委”干部召开会议,明确责任分工。
在开会时,潘满良及时传达了上级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研究贯彻落实措施;同时带领村“两委”干部,广泛发动村党员群众,做好疫情监测、排查、预警等工作;第一时间摸查外来返乡人员的具体情况,并对其身体状况进行检查登记,确保做到不漏一人、不误一人,与全体村民共同抗击疫情。
“时间就是生命线”,在国内疫情爆发后,潘满良第一时间就与村两委赶到一线,开展防疫指挥工作,并果断提出采取封村、严禁人员出入的决定。其中重点查看村庄各路段,设置卡口进行布防。
疫情面前,没有私心。当做出这个决定时,潘满良也想到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远在西安,想到无法回家陪伴父母和孩子,内心很纠结、很痛苦。但在“小家”与“大家”面前,他毅然选择与村民站在一起。
“我是党员,是扶贫第一书记,更要把疫情防控的战场作为党性锻炼的考场,要做到不缺位、做到位、有作为,坚守一线争当排头兵。要勇于担当,当好村民主心骨。”潘满良说。
此外他还重点针对网络谣言、不良言论及时进行正面发声,第一时间消除群众恐慌心理,确保村内舆论环境安定有序;发动党员和村民献爱心,募捐到2.6万元通过县红十字会送往疫情严重的武汉地区。
打好扶贫“最后战役”
潘满良同志荣誉证书
“哪里需要,哪里就有潘书记的身影,他是我们扶贫的主心骨!”仁溪沟扶贫干部和村民们常常这样说。
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逐步落实,几年来,仁溪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基本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村民住房安全,医疗有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学生,村内基础设施完善,饮水、用电、通村道路、网络通讯等均有保障。2019年核查认定脱贫136户442人,全村贫困发生率从62%降低到1.96% 。
2020年,思源扶贫队包联帮扶的仁溪沟村,将有望彻底实现脱贫摘帽。即将结束这场脱贫攻坚战,回首三年扶贫路,潘满良感慨不已:“在我驻村的这段时间,村道越修越平坦;住危房的村民在危房改造政策的扶持下,顺利盖了新房;供水没保障的农户喝到了放心水;治病花了很多钱的人顺利报销了医疗费用。驻村工作虽然辛苦,但我们担负着党和人民的信任与嘱托,揣着思源人饮水思源服务社会的初心,看到扶贫村的可喜变化,我觉得就算有些牺牲也是值得的。这是我选择这份工作的初心,也是我的使命!”(文/谷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