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明确指出:要“优化领导班子配备,形成班子成员年龄、经历、专长、性格互补的合理结构,增强班子整体功能和合力”,这为我们研究领导力问题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即如何理解和增强领导班子的“领导合力”?
在以往关于领导力的讨论中,多数是围绕个体领导力而展开的。但事实上,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一个部门、单位、团体的领导力,是以领导集体合力的形式表现出来和发挥作用的。当然,一把手个人在集体领导合力中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本文试图从领导活动的现实出发,探讨集体领导力的概念、结构、影响因素和增强途径,以就教于与会学者。
一、集体领导力的含义和作用
所谓集体领导力是相对于个人领导力而言的,它是指一个领导班子---领导团队所具有的领导合力。虽然这种集体领导合力是以每个领导成员个人的领导力为基础的,但它绝不是集体中单个成员领导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一定机制基础上的系统领导力。
如果把领导力定义为:使他人认同自己并依照自己的意愿行动的特殊人际影响力,那么,集体领导力就是整个领导班子使被领导者认同并依照领导班子的意愿行动的组织影响力。
集体领导力有以下作用:
1、集体领导力是一个群体中的现实领导力,它包含并影响着领导成员的个人领导力。每一位领导者个人的领导力只是组成集体领导力的一个因素,它是通过其所在的领导班子的集体领导力发挥作用的。集体领导力强,会弥补包括一把手在内的领导成员个人领导力的缺陷;反之,集体领导力弱,会扭曲、削弱包括一把手在内的领导成员的个人领导力。
2、集体领导力最终决定一个群体领导活动的兴衰成败。
3、集体领导力是所有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最直接最重要的职业生存和发展环境,它对每个从业者在某一时期的成长都具有决定性作用。
二、集体领导力的构成和影响因素
(一)集体领导力的构成
1、领导集体的思考力。领导集体的思考力是领导班子行为能力的先导。领导者个人的思考力与集体思考力既密切相联,又有各自的特点。前者主要取决于领导者个人的思维能力、方式、知识经验等个人的因素,而领导集体的思考力则除了以上因素外,还更多地取决于领导班子的议事规则、一把手的民主作风、各领导成员思维方式、个性的互补性等因素。
2、领导集体的决策力。领导集体的决策力表现为领导班子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与创新性。领导集体的决策力主要取决于领导班子对决策原则和决策科学程序的遵循程度,以及领导成员的决策经验和决策能力。它与领导成员特别是一把手的决策能力密切相关,但更主要的是依赖于领导班子的决策机制。
3、领导集体的执行力。领导集体的执行力就是包括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在内的整个团队的执行力。个人的执行力主要取决于本人的素质和经验,而领导集体的执行力则除了领导成员的个人素质和经验外,更多地依赖于整个领导团队的战略流程、组织流程和操作流程及团队文化,依赖于整个领导团队的信息沟通与行为协调能力和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4、领导集体的创新力。领导集体的创新力是领导创造业绩的关键条件。个人的创新力主要来源于本人的创新意识、创新动力、知识经验和能力,而领导集体的创新力则主要依靠创新平台的建设、激励创新的政策及容错机制等因素。
(二)影响集体领导力的因素
影响集体领导力的因素主要有领导集体的自身因素、外部因素和关系因素三个方面。
1、自身因素。这部分因素是集体领导力的素质条件。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领导集体的有形结构。包括领导成员的人数多少、年龄结构、知识经验结构、能力结构、个性结构、观念结构、人际关系结构等。这些是集体领导力的人才基础,其中一把手的情况和各成员素质间的互补程度具有特殊的意义。
二是领导集体的运行机制。包括权力划分、议事规则和监督制度,特别是一把手的权限与领导班子的制衡机制等。运行机制是体现集体领导力性质和水平的关键,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有效运行机制,可以使集体领导力远远超出领导班子单个成员领导力的简单相加,反之,则可能使集体领导力小于单个成员领导力的算数和。
2、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对集体领导力有制约作用。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被领导群体。包括被领导者们的素质、经验、训练程度、结构、价值观等。这也是集体领导力的直接作用对象和工作成果。
二是领导环境。包括政策、法规、制度、文化、物理条件等。这是集体领导力的外部条件。
3、关系因素。关系因素主要是领导集体与被领导者群体的人际信任关系和民主监督关系。
从重要性的维度看,在三类影响因素中,领导班子的自身因素居第一位,对集体领导力起决定作用;从稳定性的维度分析,这三类因素中稳定性最强的是领导集体的有形结构和被领导群体的综合素质两个部分,其次是领导集体的运行机制和领导环境,再次是领导集体与被领导者群体的人际信任关系。
三、增强集体领导力的措施
从上级领导和组织部门的角度来看,增强各下级单位领导班子的集体领导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组建结构科学合理的领导班子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经验证明,一个班子成员的个性、专业、年龄等相似性太多,是不利于领导班子的和谐的。因此,在组建领导班子时,不但要考虑他们的能力、阅历、学历、专业的搭配和互补性,还要考虑他们的个性类型(包括气质、性格)是否互补、年龄是否互补,特别是对一、二把手而言,更是如此。同时还要考虑班子的人数是否得当。
一般来说,一把手稳健、宽厚、举重若轻、长于统领全局,二把手精明强干、长于组织执行,这样的搭配,较易形成班子的团结、和谐。
在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上,“老、中、青”的搭配仍然是应当遵循的原则。这是因为,一个班子中不同年龄层次的领导者,他们的阅历、经验、成熟程度等,同时反映了不同年龄段下属的情形,具有较全面的代表性;其次,有利于以老带新,形成良性互补,有利于年轻干部的培养和成长。当然,“老”、“中”、“青”的年龄定义,在不同层级的领导班子里是不同的,具有相对性。一般来说,一个领导班子的老、青年龄差异的上限,应该以不低于10岁为宜。
管理学的实验研究和实践经验证明,领导班子的人数结构,一般以7±2为宜,特别是常务决策班子,人数太多容易形成“搭车”现象,造成决策效率低下;人数太少了,代表性不足,决策易失之片面。人数太多或太少,都会弱化集体领导力。
(二)制定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领导运行机制
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一再证明,一个领导集体如果不能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会造成两种不良倾向:一是一把手的独断专行,即所谓“一把手政治”;二是一盘散砂,软弱无力。这两种情形都会严重削弱集体领导力,甚至为领导腐败埋下祸根。因此,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制定合理的权力分配和使用规则,完善重大事项决策责任记录和追究制度;要坚持领导班子的“生活会”制度,定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班子内部的及时纠错机制;要把听取群众意见和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作为制度常态化,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增强上下互信度;要把民主作风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严防官僚主义泛滥。
(三)严格对一把手的选拔、培训和监督
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领导班子的一把手都对整个群体的领导力和执行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因普遍忽视党的“三大作风”而导致的对一把手的监督缺失,使许多领导班子的集体领导力严重弱化。因此,要增强集体领导力,除了要求包括一把手在内的领导成员加强修养和学习,严格自律、自省、自警、自励以外,还必须从组织角度高度重视对一把手的选拔、教育和约束。
首先是在一把手的选拔上必须严格把关,把那些综合素质优秀、能团结同事一道工作、有民主作风和获得群众认可的干部选拔到主政的位置上来;其次是要加大对一把手的培训力度,应该规定一把手的有效培训时间要多于(或不少于)其他干部,保证他们在岗工作期间能够及时获得足够的信息、知识和智力资源;三是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群众舆论、媒体网络等多方位的监督功能,使一把手的领导作风、领导力方面存在的问题能得到及时发现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