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摘要] 党的自我净化和自我完善,关键在于党组织个体细胞的自我净化完善能力。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能力,着力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的自我认知力是关键所在。寻求提升党员领导干部良好的自我认知力结合点,把自我感受与目标价值结合起来,把自我体验与工作情趣结合起来,把自我掌控与能力提升结合起来。
[关键词] 政治生活;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认知力
[中图分类号] D26 [文献标识码] A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强调指出,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以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应当强调的是,党的自我净化和自我完善,关键在于党组织个体细胞的自我净化完善能力。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党组织细胞的基本构成要素,其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能力,直接关系到党组织肌体各项功能的实现,如果细胞受损或污染,组织的免疫力就会下降,组织的生命力、战斗力就会削弱。在此,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能力,着力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的自我认知力是关键所在。
一、自我净化、自我完善,首先需要认知自我
领导心理自我净化、个性自我完善,首先从自我认知开始。《道德经》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重在强调“自知之明”。西方哲学也特别重视“内省”,在古希腊阿波罗神庙中一道神谕“认识你自己”,成为哲学王国里永恒的主题。应当说,如何认识自己,净化完善自己,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决定着每一个人的事业追求。
(一)为什么强调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也称自我意识。现代领导科学研究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必须包含以下四种基本素质:一是自我意识,一个领导者应该认知到要做什么,并且怎样去做;二是交流的能力,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是一个懂得沟通并且善于沟通的人;三是领导者需要有一定的财务知识和背景;四是领导者应该在某一个领域是一个专家。由此构成了领导力的核心框架,也是培养领导者的目标。在此,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是决定领导影响力的首要因素。
(二)自我认知是领导自我净化与完善的关键
在领导自身建设中,自我认知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素质。领导干部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不仅是领导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更是实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基本保证。现实工作中,自我认知能力影响着领导态度、行为的各个方面。一个成熟稳重的领导总是对自己具有清晰明确的自我认识,通过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提升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增强自信心,发挥领导影响力。
一是自我认知影响领导威信。自我认知的发展过程,是个人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情感,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思想行为的过程,是个人使自己的行为服从明确的目标并自觉地调节、控制自己活动的过程,也即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在新的水平达到相对平衡,进而稳定发展的过程。领导者必须在领导过程中,在与干部群众的广泛接触中,不断地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将符合事业利益的组织观念化为自我意识的一部分,把自己与组织融为一体,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不计较个人职务的晋升和所得物质利益的多寡,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现实,勇于创新,树立威信形象。
二是自我认知影响领导效能。自我认知在价值标准、认识方法、结论取舍等方面会形成相对定型的习惯和模式,从而直接影响着领导行为。例如,一个长期处于优越环境的领导可能形成过分自信的自我意识,从而导致其在为人处世中偏向于傲慢和武断。另外,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达成工作目标,领导者要珍惜时间,讲究效率,杜绝失误,不断提高工作质量。若领导者的自我理想境界不高,遵守组织规范的约束力弱,防卫自我的力量就会增强,会使自我意识成为一个孤立的封闭系统,容易感情用事,轻易许诺。长此以往,在工作中就难以得到干部群众理解信任,严重影响领导工作效能。
三是自我认知影响心理发展水平。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心理成熟的标志,对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大量的心理学实践证明,许多人社会适应不良及人际关系不协调是由于自我认知不健全或不协调造成的。如果一个人对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和精神的自我认知、体验不正确,尤其是在自我评价及自我概念上与客观的现实差距太大时,就可造成社会适应不良和人际关系不协调,从而影响人的心理健康。正确的自我认知通过客观的自我评价产生合理的理想自我,并且通过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个体与群体双方不同的地位和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主动调节人际关系。对己、对人能够知己知彼,从而保持良好的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维护心理健康。
二、领导自我认知的心理冲突
从领导者的角度来看,领导从政心理成熟水平的提高过程,是领导者在领导实践活动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情感,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思想行为的过程,也使自己的行为服从目标并自觉地调节、控制自己活动的过程,也即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在新的水平达到相对平衡,进而稳定发展的过程。领导者在与干部群众的广泛接触中,将符合事业利益的组织观念化为自我认知的一部分,才能使自己与组织真正融为一体。在现实工作中,有些领导者对自己的行为特点、人格特点以及自己对他人、环境的作用和影响认识不够准确,影响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影响了理想自我的构建,表现在发展方向、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上不能正确把握,目标信念动摇,造成仕途上的挫折;在对自我的态度和自我体验上,常常表现出不稳定,在发展顺利时,容易有优越感和自负,而一旦受到挫折,就怀疑、否定自己,产生自卑等等。
(一)组织需要与个人选择心理冲突
领导者是组织当中的人,也就是俗话说的“公家的人”。作为公众人物,领导的岗位选择要符合组织要求,符合组织规范。也就是说组织的要求是第一位的,个人的选择是第二位的。正因为如此,当组织需要调整工作岗位时,领导总是无条件服从党和组织的安排,严格执行组织纪律,这是作为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但作为领导者自身,在组织需要与个人需要之间也存在着很多冲突。有时候,个人愿望未必是组织所能满足的,组织上的安排也未必是个人需要的。尽管许多领导干部党性观念强,能够维护大局,以组织利益为重,但也面临着在组织召唤与个人愿望之间的矛盾,有的还比较激烈。比如,现在组织、纪检、公安、外事等许多重要岗位需要异地任职,有的交流干部长年累月待在他乡,从个人愿望上,许多干部也希望有机会在工作环境、条件、待遇相对好一些的部门或单位任职,这也是人之常情。但在选择态度上还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坚持党和国家利益至上,组织需要第一、群众百姓安危第一,这种心理愿望上不协调—协调的矛盾冲突,丰富着领导干部的情感世界,考验着领导干部的责任与忠诚。为此,各级党组织要多理解干部个人的心理愿望冲突,在组织安排和个人需要之间尽量多考虑一些干部需要的实际情况,指导并帮助领导干部消除后顾之忧,使他们心情愉快地放手工作,尽量减少组织安排与个人需要之间的矛盾冲突。
(二)社会期望与实际贡献心理冲突
在领导者身上,既体现着组织的要求,又承载着社会的殷殷期待。领导形象不是给自己看的,更多的是给社会公众展示的。维护领导形象,满足社会期待,是领导者始终关注的话题。要满足社会期待,需要德才兼备,树立风范;需要政绩突出,成就显著;更需要勤政为民,拥护信赖。为此,要做到“德才兼备”,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品德上不能放松,同时,要善于学习,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具备事业心和责任感,努力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要勤政为民,具备实干吃苦精神,不能贪图享乐,做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但是,从领导干部自身来说,也存在着社会期待很高与实际贡献不够的地方。有的领导干部虽然勤奋努力,工作积极性高,但由于思路以及方法经验上的局限,工作效果并不理想,不但造成工作上的挫折,还引起下属群众的误解;有的忽视社会对自己的重要期待,不注意维护领导者的良好形象,不关心群众疾苦,热衷于形象面子工程,失去群众支持;有的严重脱离群众,贪图享受,玩弄权力,与民争利,成为社会负面形象等。社会期待与实际贡献方面的不一致,往往是造成领导威信下降,甚至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作为领导干部,既要对上级组织负责,更要对下级群众负责,要多倾听群众呼声,时刻关注民生疾苦,积极维护群众利益,把社会期待化作自我激励、勤奋努力、积极有为的动力。
(三)目标定位与利益矛盾心理冲突
人生的目标选择与事业发展密切相关。领导者应当是关注并投身事业的人,拥有坚定的人生信仰与奋斗目标。但在目标选择中,由于受利益追求和价值判断的影响,也存在着冲突与矛盾。目标太高远,如果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会有挫折失落感;但目标定位太低或没有目标,奋斗就失去了动力,也不可能取得事业或生活上的成功。究竟确定什么样的发展目标,如何看待自己的努力奋斗,对于一个领导者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有的领导对自己的目标认识比较清楚,不求闻达于天下,但愿无愧于我心,在事业目标选择上符合实际,当发展目标与现实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能够使利益矛盾服从于目标选择,并围绕目标坚持不懈;有的自我认识就比较模糊,在眼前利益冲突下动摇自己的人生目标,容易放弃自己的追求,陷入人生事业的困惑苦闷当中;还有的只顾满足眼前利益,动辄放弃目标追求,有的甚至怀疑生命的价值意义,导致自我怀疑和否定,造成心理危机。
(四)人际交往与孤独失落心理冲突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领导交往心理的基本需要。从自我认知方面来讲,人际交往有助于增强个人自信心,提升个人影响力。许多领导者都有很强的交往意识和人际洞察能力,这是做好领导工作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几乎每一个领导者都需要有追随者和拥护者,希望得到人际支持和信赖,这也是领导取得成功的重要力量。但在人际交往中,有的领导却为表面的人际关系所累,被复杂的人际纠缠苦恼,有的则陷入更加孤独的负面情绪之中。应当承认,领导者具有天然独特的人脉资源优势,领导岗位本身就为领导交往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可这只是表面现象,在人际关系背后,也存在着一系列心理困惑与矛盾。主要表现在频繁的人际关系多是在领导现任岗位产生的,一旦岗位发生了变化,人际圈子自然发生变化,最明显的是退位之后,人走茶凉为常态,有的领导心理出现严重落差;有的领导追求人际表面效应,虽然应酬很多,但相互间缺乏真诚深入的感情交流,未免感觉孤单失落;还有的对人际关系缺乏深入的了解洞察,在庸俗的人际关系当中被“朋友”拖下水的也大有人在。为此,如何在人与人之间彼此信任,坦诚交往;如何经常保持平常心;如何与同事既能合作共事,又能心心相印;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心理困惑矛盾,这是衡量领导自我认知能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
理想自我指个体在头脑中所设想的关于自己的理想的形象,现实自我指个体此时此地的身心的存在的总和。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表现在领导者的身上就是对领导形象的意识。领导者的自我观念指领导者对自己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自我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你对自己的看法,以及你感觉到的别人对你的看法与别人实际对你的看法经常不一致。换言之,领导者心中想要达到的理想的自我形象,往往与现实自我有差异。有些领导者对自己的角色期望过高,而该角色实际上又做不到,最后带来的只能是大失所望,自我评价很低甚至产生自我冲突、自我怀疑或自我否定。领导者向群众许诺了过多,而实际却无法办到,结果给人一种无德无能的印象,只能是遭受群众较低的评价,导致自身形象的贬低。领导者在担任领导职务后,代表的不只是个人形象,还有组织或国家的形象,理想的自我必然要符合领导形象的要求,领导形象具有强烈的制约效果,影响领导效能的发挥。领导者要体察客观的角色评价,吸收各方面的反映和意见,并结合角色认知,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进一步树立自己的角色形象。
三、提升领导自我认知力的结合点
开展“两学一做”,重温《中国共产党党章》,宣传长征文化精神,都是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明确责任,增强政治使命感,做到忠于组织,勇于担当。在此,不忘初心,勤奋敬业,乐于奉献,积极有为,源自对工作责任使命的正确认知,源自对自己的崇高理想信念和美好价值追求的坚守。现实中有的党员领导干部思想、作风上出现的严重问题,也大都源自自我认知上的心理冲突。在这一矛盾冲突中,目标价值的失落、兴趣取向的转移和能力发展上的不足是导致其思想行为变化的内在诱因。为什么有的人在起始发展阶段勤奋努力,敬业献身精神感人,可一旦到了重要位置,反而自甘堕落,失去自尊,陷入腐败陷阱之中,自我反省中几乎痛不欲生,追悔莫及,剖其原因是放弃了理想信念和人生奋斗精神。他们所说的丢掉的“理想信念”实质上就是目标价值的抛弃。失去了目标价值的正确认知,态度行为必然会发生变化。为此,提升党员领导干部良好的自我认知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自我感受与目标价值结合起来
信仰什么,人必然会追求什么。以崇高的理想信念为价值,就会进取奉献,忘我工作,投身于事业追求中。以金钱至上为目标价值,就纸醉金迷,迷恋钱财,贪图荣华富贵。个别党员领导干部背叛了信仰,违反党纪国法沦为阶下囚,并不完全是因为监督管理不够,而是心目中对理想信念这一价值追求的抛弃。为此,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党内生活准则,只依靠制度因素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入脑入心,把信仰价值作为净化自我完善自我的必备功课,常修常念,常悟常思,内化为党员领导干部的灵魂血脉。
(二)把自我体验与工作情趣结合起来
抗日战争时期,著名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脍炙人口,其中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句打动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心。诗人饱含深情的话语凝聚了对祖国深切的依恋和爱戴。现实工作中,许多领导干部也时常吟诵,借以抒发自己的事业情怀,激励自己的奋斗精神。知之深,爱之切。提倡自我净化,注重完善自我,需要丰富的情感体验,需要深刻领会自己的责任使命,只有在这一深厚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才能勇挑重担,时刻不忘使命,做到担当有为。
(三)把自我掌控与能力提升结合起来
自我掌控需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执行力。学习贯彻《准则》和《条例》不仅需要掌握其精神内涵,更需要实践中接受考验,入脑入心贵在行为。为此,要大力提倡在实践中体会,在工作作风中考验,在个人行为中表现,在解决实际问题当中提升。把自我控制力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能力密切结合起来。
[作者简介] 胡月星,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领导科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