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心兼职专家 刘明辉教授撰文
发布日期:[2018-06-13]
回顾“习近平谈领导”
【信息来源:《中国领导科学》杂志】
翁世盛,中共福建省委党校、行政学院教授,《领导文萃》杂志创刊主编;
刘明辉,中共福建省委党校、行政学院教授,《领导文萃》杂志原主编。
习近平同志在福州担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期间,十分重视和关心领导科学的学习和研究。在他的大力支持下,福建省领导科学研究会得以成立,并创办《领导文萃》杂志。他担任《领导文萃》的顾问23年,还提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创刊号策划时,我们征得习近平同志同意,对他进行了一次专访。习近平同志谈了大约一个半小时。我们原汁原味进行整理,把原稿发给习近平同志审阅。他做了很多修改和补充,最终形成了《领导文萃》的创刊号开篇文章——《习近平谈领导》。这虽然是他1992年底在福建“谈”的思想,但在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背景下依然很有指导意义。我们回忆当时的访谈情景和内容有两点深刻体会:
第一点体会,是习近平同志的“谈”。习近平同志当时没有任何讲稿,就是针对我们对领导提出的问题,一个一个地谈。《习近平谈领导》是习近平同志“谈”的成果。后来在为这篇文章定标题时,我们一致认为只有“谈领导”才能实实在在、原汁原味地把习近平同志谈的东西展现出来,充分展现习近平同志的思想。《习近平谈领导》发表的时间是1993年。“谈”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的领导智慧。那个时候,全党都在学习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地市委书记这一级干部怎样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怎样贯彻中央的意图,体现人民群众的愿望,这些都是需要智慧才能把握的。习近平同志的谈话,给我们三个深刻的启示:
第一,一定要创新。习近平同志谈到在中国当时的背景下,一定要创新,一定要突破“左”的桎梏,中国改革开放一定要大胆迈开步子。创新一定要充分领会中央精神,贯彻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他指出,领导干部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要继承老同志开创的事业就必须创新,在继承中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因为未来的情景和老同志历史的情景是不一样的。在访谈中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只有创新才能保持领导工作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只有创新才能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事业的蓬勃发展”。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将这个理念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党领导人民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因此而自豪,但我们自豪而不自满,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开幕会上,他又一次强调要“坚定不移创新创新再创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新时代的领导干部必须深入体验习近平同志这种继往开来的领导智慧。
第二,一定要为人民掌权。习近平同志谈到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能走到今天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结果。这一点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他指出,领导干部“应当明确地认识到,领导者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要“把权力同责任和服务统一起来,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做到“权高不忘责任重,位尊不忘公仆心”,从领导哲学和领导智慧的高度提出了新时代领导干部的权力指向。习近平同志在领导工作实践中身体力行,“千万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拎着乌纱帽干事,不捂着乌纱帽做官”等经典表述脍炙人口。他强调要始终把“中华民族复兴”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并努力践行,只有“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才能够取得人民的拥护,得到人民的认同。
第三,一定要敢于担当。习近平同志在谈的过程中始终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敢于担当。“要集中大家的智慧,群策群力,搞好工作”,“在需要决断的关键时刻,要挺身而出,勇于承担责任,敢于拍板。”“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他强调坚持集体领导,调动集体力量,强调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敢于拍板。面对困难,领导干部既要有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也要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奉献自己领导才干的信心、勇气和牺牲精神。2013年,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把“担当”作为衡量“好干部”的标准之一,并强调不仅要“敢于担当”,还要“勇于担当”“能够担当”和“善于担当”。
第二点体会,是习近平同志对福州市的长远规划。“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习近平同志为福州市制定了“3820”工程的长远发展规划,科学谋划了福州3年、8年、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步骤、布局和重点。他带领广大干部“拜实践为师,拜群众为师”,用了半年时间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广泛开展调研和论证。调研组分头赴广东、海南、上海、山东、江苏、北京等地考察,学习先进城市的发展经验。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市直有关部门及县(市)区领导、市大中型企业负责人以及基层同志也被召集起来,先后开了数十场不同类型的征求意见会,为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通过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广大群众也被发动起来,3万多名市民参与了问卷调查。福州晚报社的老记者陈长钳回忆,“短短半个月的时间,收到了近3万份问卷,占我们晚报发行量的近一半”。不少市民为提出好建议,利用休息时间自发开展调查研究。经过不断修改、反复论证后,《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于1992年11月在市委六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审议通过,为福州的未来描绘了清晰的发展蓝图。干部群众将其称为“3820”工程。2012年10月,“3820”工程提出和实施20年之际,在福建经贸会展中心举办了为期十天的展览,市民纷纷来参观,共同回顾福州20年的发展道路。观展的市民对福州城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感慨万千。习近平同志长远规划的战略,既有前瞻,又有智慧,为领导干部树立了“郡县治,天下安”的领导典范。进入新时代,我们更需要有习近平同志当年立足现实、放眼长远、“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怀。
“习近平谈领导”内容很丰富,我们的体会只是沧海一粟。习近平同志的领导思想和领导智慧历久弥新,值得我们反复领会。如果今天我们的领导干部能体验到习近平同志当年的领导觉悟和领导水平,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既做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做为后人做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一定能够开创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