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 论文名称 | 发表刊物 | 发表时间 |
吴玉军 | 《作文评改时的“二放三收”法》 | 《语文教学通讯》 | 1996年12月。 |
吴玉军 | 《学生在课堂上随便说话怎么办》 | 《河南教育》 | 2001年第五期 |
吴玉军 | 《<山海经>神话在古代诗歌作品中的功用》 | 《文学界》 | 2010年4月 |
吴玉军 | 《张轨如和张寅“小人拨乱”行为比较》 | 《青年作家》 | 2010年11月 |
吴玉军 | 《论清代小说中对科举功名痴迷的女性形象》 | 《青年文学家》 | 2010年第17期 |
吴玉军 | 《浅析王维诗中禅境的表现特征》 | 《文学界》 | 2012.11.25 |
吴玉军 | 《论诗人李贺的生命观》 | 《陇东学院学报》 | 2013.3 |
唐艳华 | 《孔雀东南飞》叙事结构之我见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 2007年10月增刊 |
唐艳华 | 说“伥鬼”, | 唐都学刊 | 2008年3月第二期 |
唐艳华 | 《战国策》词诂 | 安康学院学报 | 2008年8月第四期 |
唐艳华 | 二重证据法”对文学研究的启示 |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8年5月第三期 |
唐艳华 | 论明代中篇传奇小说的世俗性转变 | 商洛学院学报 | 2013.3 |
唐艳华 | 《战国策》常用词研究意义及方法 | 新西部 | 2013年4月 |
马金玲 | 从《生活的艺术》浅谈林语堂的审美人生--乐生 | 《陕西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第一期 | 2006年2月 |
马金玲 | 文化专制下《文学》创作专号的现实战斗性 | 《陕西省教育学院学报》第一期 | 2007年2月 |
马金玲 | 茅盾与《文学》月刊 |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年4月 |
马金玲 | 《文学》月刊的本体色彩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年6月 |
马金玲 | 摇曳的风姿? 艺术的魅力——如何让课堂充满快意 | 《西部大开发》 | 2012年12月 |
马金玲 | 《试论舒婷爱情诗中的女性意识》 | 《魅力中国》 | 2013年12月 |
马金玲 | 《浅析舒婷诗歌的朦胧美及情感美》 | 《读写算》 | 2013年12月 |
李敏 | 《<过故人庄>典故辨证》 | 《大众文艺》 | 2011年10月 |
李敏 |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注解梳理与辨证》 | 《大众文艺》 | 2012年2月 |
李敏 | 《浅论国内的“诗谶”研究》 | 《考试周刊》 | 2013年100期 |
李敏 | 《试论<押沙龙,押沙龙>中作者、读者、文本之间关系》 | 《文学教育》 | 2013年3月 |
李琛 | 网络用语的规范化 | 薪火论丛续编 | 2005年8月 |
李琛 | 浅析“感动中国颁奖词的语言特点” | 读与写 | 2009年第7期 |
李琛 | 拇指“舞动”的语言艺术——手机短信语言浅论 |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09年第28卷第3期 |
李琛 | 浅谈食品商标语言的精神文化因素 | 知识经济 | 2012年8月 |
李琛 | 现代汉语教学之我见 | 赤峰学院学报 | 2013年5月 |
何妍 | 《简论<艺概>之概》 |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1 |
何妍 | 《虚构与现实——略萨小说诗学探析》 | 《安徽文学》 | 2011 |
何妍 | 《汉代西南地区对汉王朝态度差异原因浅探》 | 《西江月》 | 2013 |
韩雨笑 | 《唐前山水意识的嬗变与唐前景物描写的发展》 | 《剑南文学》 | 2011年3?月 |
韩雨笑 | 《东周诸子散文中的审美表现》 | 《文学界》 | 2011年9月 |
韩雨笑 | 海德格尔探索艺术本源的新路径 | 西江月 | 2013年11月上旬刊 |
方丽捷 | 《浅析小学教师的语言艺术》 | 《首都教育学报》 | ?2012年12月 |
陈懿婷 | 《回归自然的儿童教育》 | 《新一代》 | 2009年12月 |
陈懿婷 | 《幼儿园课程改革要注意文化安全》 | 《中国校外教育》 | 2009年12月 |
陈懿婷 | 《我们怎么说孩子才爱听》 | 《都市家教》 | 2012年6月 |
陈懿婷 | 《利用民间游戏促进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的尝试》 | 《福建教育》 | 2012年7月 |
徐文 | 《积极发展民办高校本科学历教育》 | 《求实》 | 2003年11月 |
徐文 | 《浅析学校教务处决策的特点和策略》 | 《西安社会科学》 | 2011年5月 |
徐文 | 《高校管理体制“去官化,去行政化”的思考》 | 《西安思源学院学报》 | 2011年9月 |
徐文 | 《当前高校学籍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西安思源学院学报》 | 2013年4月 |
徐文 | 《社区学前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的探索》 | 《中国校外教育》 | 2013年12月 |
徐文 | 《人本思想融入学前教育管理的新思考》 | 《科教文汇》 | 2014年2月 |
刘颖洁 | 《从人蛇恋透视中日文化心态》 | 西安社会科学 | 2012年2月 |
樊高峰 | 《启蒙理性再认识》 | 《文学教育》?? 2014年3月 | 2014年3月 |
樊高峰 | 《“变形”及“变相”的叙事结构研究》 | 《大众文艺》?? 2014年2月 | 2014年2月 |
樊高峰 | 《身体困惑探微之提纲》 | 《西安社会科学》 | ?2010年5月省级 |
樊高峰 | 《启蒙运动与人的异化》 | 《长安学刊》 | 2010年4月 |
张粉荣 | 科学发展观的另一种思考——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质量提升的研究 | 科教导刊 | 2013年10月 |
张粉荣 |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 赤峰学院学报 | 2014.3 |
王富俊 | “中国梦”宣传途径与教育研究 | 《科教导刊》 | 2014年1月 |
王富俊 | 浅谈建筑艺术的审美性 | 《神州》 | 2013年9月 |
王富俊 | 浅析商业美发素描课程的教学方法 | 《美与时代》 | 2014年4月 |
霍玉磊 | 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广告媒体发展趋势的研究 | 电脑知识与技术 | 2013-02-15 |
霍玉磊 | 浅谈美学思想在广告中的运用 | 美术大观 | 2010-05-08 |
霍玉磊 | 西安城市形象标志设计与应用现状 | 美术大观 | 2013-11-15 |
霍玉磊 | 西安城市形象标志设计的重要性 | 现代装饰(理论) | 2013-08-15 |
霍玉磊 | 广告专业软件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 美术大观 | 2010-09-08 |
张婧 | 论平面设计中的视觉跳跃原理 | 现代装饰(理论) | 2012-08-15 |
张婧 | 高职广告专业教学中作品“汇看”制度的思考 |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 2012-09-25 |
赵涛 | 首饰与中国文化——论先秦首饰中的图腾崇拜印记 | 美术大观 | 2008-11-08 |
赵涛 | 传统美学思想对中国书法的影响 | 美术大观 | 2007-07-08 |
赵涛 | 豳地傩仪与傩面艺术初探 | 美术大观 | 2007-02-08 |
黄吉春; 赵涛 |
色彩在动画角色造型中的应用 | 现代营销(学苑版) | 2012-07-15 |
赵涛 | 美发商业素描教学初探 | 美术大观 | 2011-08-15 |
黄吉春; 赵涛 | 浅谈中国动画的造型路线 | 美术大观 | 2012-09-15 |
黄吉春 | 浅谈动画影片《哪吒闹海》的服饰设计 | 华章 | 2011-09-30 |
冯华 | 传统文化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 包装工程 | 2008-04-15 |
冯华 | 包装设计中色彩的运用与研究 | 中国包装 | 2008-08-18 |
冯华; 李捷频 | 包装的广告效应探究 | 中国包装 | 2011-07-18 |
李捷频; 冯华 | 当代中国标志设计在意象上的审美情感 | 美术大观 | 2011-09-15 |
冯华 | 商品包装的传播性能研究 | 中国包装 | 2009-08-18 |
冯华 | 数字包装及实施对策分析 | 包装世界 | 2008-01-25 |
冯华 | 数字包装及其实施对策 | 上海包装 | 2007-12-25 |
李捷频 | 当代中国标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美术大观 | 2007-07-08 |
谭成兵 | 当课堂文化传播遭遇手机媒体文化传播——手机媒体文化传播对课堂文化传播的冲击及应对之策 |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 2013-08-25 |
谭成兵 | 我国网络媒体管理制度分析 | 编辑之友 | 2014-01-05 |
谭成兵 | 如何强化人物典型报道的传播效果——以《华商报》熊宁报道及相关报道为例 | 群文天地 | 2012-12-25 |
谭成兵 | 浅谈对政府新闻发布的监督 | 青年记者 | 2011-03-30 |
谭成兵 | 论优秀广告作品的再传播 | 今传媒 | 2011-04-05 |
孔祥俊 | 成功电视广告创意的音乐策略分析 | 青年文学家 | 2010-06-08 |
孔祥俊 | 广告图片引起的争议 | 大众文艺 | 2010-07-25 |
阎兵 | 广告专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践探索 | 陕西教育(高教版) | 2013-05-28 |
杨茜 | 浅谈电视栏目策划的导向性 | 科教文汇(上旬刊) | 2009-10-10 |
杨茜 | 中国期刊市场竞争策略之市场化刍议 | 新西部(下半月) | 2009-02-28 |
杨茜 | 试论记者的情感 | 大众文艺(理论) | 2009-08-25 |
郑雷 | 影视剧中植入式广告的传播模式分析——以影片《我愿意》为例 | 知识经济 | 2013-02-08 |
郑雷 | 我国视频网站舆论引导规律研究 | 戏剧之家(上半月) | 2013-07-08 |
赵亮 | 《民国法律教育》 | 《科教导刊》 | 2011.2 |
赵亮 | 中国传统诉讼观念探析 |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 2011.10 |
常小琴 | 《论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径选择》 | 《人民论坛》 | 2011.3 |
龙怀珠 | 《人生》与《红与黑》之比较 | 西安思源学院学报 | 2011.3 |
龙怀珠 | 外国文学课教改三题 | 西安思源学院学报 | 2011.6 |
李小奇 | 从唐诗看唐代商人的社会地位 | 《文教资料》 | 2011.8 |
李捷频 | 当代中国标志设计在意象上的审美情感 | 《美术大观》 | 2011.9 |
李捷频 | 《当代中国标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美术大观》 | 2007年第7期 |
李捷频 | 《略析工业产品审美活动中的情感价值》 | 《美术大观》 | 2008年第6期 |
李捷频 | 包装的广告效应探究 | 《中国包装》 | 2011.7 |
颜娜 | 新闻写作课案例选择的依据 | 《青年记者》 | 2011.5 |
颜娜 | 关于新词语的语言干预方式浅探 | 语文知识 | 2013年第2期 |
颜娜 | 英语学习对高校现代汉语课程语音学习的干扰及解决对策 | 现代语文 | 3013年第24期 |
毛振杰 | 《解析《红楼梦》诗词曲赋对小说情节走向及人物命运的预示作用》 | 西安思源学院学报 | 2011.第4期 |
王思丽 | 基于大学语文课程的高职生人文素养再审视 |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1年10月 |
龙怀珠 | 《大学语文教程》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12年1月 |
龙怀珠 | 《应用文写作教程》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12年1月 |
马宪法 | 《文赋》对现代写作教学的启示 | 思源学院报 | 2012年第4期90页。 |
李媛媛 | 论反义词“长/短”的不对称现象及解释 | 《中国文房四宝》 | 2013年第六期,2013年11月30日出版。 |
朱芳慧 | 《王国维教育实践初探》 | 学理论 | 2013年5月 |
朱芳慧 | 《试论农村学前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 中国科教导刊 | 2012年12月 |
张争伟 | 《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 《科教导刊》中旬刊 | 2013年8月 |
张争伟 | 《高校大学生义利观探究》 | 《科技视界》 | 2013年5月 |
李杨 | 原型与作家创作力 | 西江月 | 2013年12月 |
肖静 | 浅析《海洋天堂》家庭伦理剧的艺术特色 | 科海故事博览 | 2013年10月 |
肖静 | 大众文化下的红色经典改编 | 电影评介 | 2014年3月 |
付世秋 | 我国民办高校投资性质分析 | 《中国成人教育》 | 2008年第2期 |
付世秋 |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滞后的法制原因及对策探讨 | 《安徽农业科学》 | 2009年第20期 |
付世秋 | 关于民办院校自考助学的现状及其发展的思考 | 《理论导刊》 | 2008年第10期 |
付世秋 | 我国无效婚姻制度的构建 |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 2007年第3期 |
付世秋 | 对沉默权的再思考 |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2006年第3期 |
付世秋 | 对构建我国无效婚姻制度的思考 | 《法制与社会》 | 2007年第3期 |
付世秋 | 案例教学法在“广告法规”中的运用 | 《教学方法与技能》 | 2012年3月 |
付世秋 | 行政垄断及其反行政垄断的立法思考》 | 《台声中国科技》 | 2005年第11期 |
付世秋 | 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刍议 | 《大学时代》 | 2005年第10期 |
付世秋 | 试论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法制及其立法完善 | 《法制理论探索》 | 2005年10月 |
杨锋 | 《论儿童戏剧的语言》载》 | 《当代戏剧》 | 1996.1 |
杨锋 | 《中国儿童诗三议》 | 《北京大学学报》 | 2000年专刊 |
杨锋 | 《诗情的凝聚? 情感的升华——曹文轩小说象征手法初探》 | 小说评论。 | 2003.6 |
杨锋 | 《多元形态的澳门幼儿教育》 | 《学前教育》 | 1999.6 |
杨锋 | 《秘书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出路》 | 《宁波大学学报》 | 2010.2 |
杨锋 | 《开设和推广秘书学本科专业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 2010.2 |
杨锋 |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推进秘书职业化发展》 | 《秘书》 | 2011.2 |
杨锋 | 《从西方儿童观演进看我国儿童文学教育》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 2009年第4期 |
杨锋 | 《从<夏洛的网>看儿童对文字文本与电影文本的审美接收》 | 《电影文学》 | 2010年第3期 |
杨锋 | 《<一千零一夜>对安徒生童话的影响》 |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 2012年第3期 |
邢小利 | 博士直谏陕西文坛事件始末 | 作家 | 2001年第11期 |
邢小利 | 倾诉与忏悔 | 文艺争鸣 | 2002年第1期 |
邢小利 | 做文学的守护神? | 南方文坛 | 2002年第2期 |
邢小利 | “废品天才”的悲凉哀歌— | 小说评论 | 2002年第2期 |
邢小利 | 当代知识分子的现实境遇与精神状况 | 文艺争鸣 | 2002年第3期 |
邢小利 | 目极八荒? 魂融西部——记萧云儒 | 《陕西文化人》第1辑 | 2002年4月 |
邢小利 | 从谜江到西湖 | 小说评论 | 2002年第4期 |
邢小利 | 探寻解读现实的历史密码 | 唐都学刊 | 2002年第4期 |
邢小利 | 无情时代的死与爱 | 当代文坛 | 2003年第6期 |
邢小利 | 王旭烽和她的小说 | 《曲院风荷》 | 2002年10月版 |
邢小利 | 《蓝衫根》:对现实人生的冷峻直面? | 小说评论 | 2003年第3期 |
邢小利 | “作家退会事件”之反思 | 中国文艺家 | 2003年第10期 |
邢小利 | ? 人各有各的活法 | 小说评论 | 2004年第1期 |
邢小利 | 一道坚实而深远的生命季节的印痕 | 文艺争鸣 | 2004年第3期 |
邢小利 | 书院:一个历史与文化的惦记 | 《各界》 | 2005年第10期 |
邢小利 | 一句话中的三处错 | 《文学自由谈》 | 2006年第5期 |
邢小利 | 文如其人 | 商洛学院学报 | 2006年第4期 |
邢小利 | 《白鹿原》的版本 | 《白鹿论丛》 | 2006年12月版 |
邢小利 | 一个村庄? 半个世纪 | 小说评论 | 2006年第5期 |
邢小利 | 从夏天到秋天——路遥最后的岁月 | 《路遥评论集》 | 2007年 |
邢小利 | 关中的世相与风骨 | 南方文坛 | 2008年第1期 |
邢小利 | 乡村人物和乡村命运 | 扬子江评论 | 2008年第1期 |
邢小利 | 知识女性生存困境的深刻透视 | 小说评论 | 2008年第5期 |
邢小利 | 陈忠实访谈录 | 《万千气象》 | 2008年 |
邢小利 | 陈忠实的读书兴趣和文学接受? | 《白鹿论丛》第二辑 | 2009年版 |
邢小利 | 阅读:引领陈忠实的文学之路 | 中国作家 | 2009年第10期 |
邢小利 | 陈忠实文学之路上遇到的三个人 | 《文学教育(下)》 | 2010年第1期 |
邢小利 | 读书与行走? | 《白鹿论丛》第二辑 | 2009年 |
邢小利 | 我选择,我被选择 | 《白鹿论丛》第二辑 | 2009年 |
邢小利 | 陈忠实的“剥离”与“寻找” | 南方文坛 | 2010年第2期 |
邢小利 | 文人情怀? 史家眼光——叶广芩论 | 中国作家 | 2010年第5期 |
邢小利 | 刘文西:黄土地上的艺术人生 | 文艺争鸣 | 2010年(5月下半月号) 第10期 |
邢小利 | 陈忠实与柳青? | 唐都学刊 | 2011年第4期 |
邢小利 | 《白鹿原》:展现民族精神 | 长篇小说选刊 | 2013年特刊11卷 |
邢小利 | 半隐庐读札 | 西岳评论 | 2014第1期 |
邢小利 | 论陈忠实的创作道路与文学地位 | 《西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
杨明琪 | 《 象外之象及其与〈诗品〉的关系》 | 宝鸡师院学报 | 1986.3 |
杨明琪 | 《创作方法应该是一个历史范畴》 | 宝鸡师院学报 | 1987.2 |
杨明琪 | 《文学本质新论》 | 宝鸡师院学报 | 1989.1 |
杨明琪 | 《“两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重大贡献》 | 文化艺术报 | 1993.5.23 |
杨明琪 | 《从目的论看文学的特殊本质》 | 晋东南师专学报 | 1993.1 |
杨明琪 | 《文学本质的全面考察》 | 宝鸡师院学报 | 1997.3 |
杨明琪 | 《为人民才能永垂不朽》 | 晋东南师专学报 | 1994.1 |
杨明琪 | 《追寻“兴”的归宿》 | 宝鸡师院学报 | 1999.4 |
杨明琪 | 《文学功能:对生活感受的表达》 | 人文杂志 | 2000.3 |
杨明琪 | 《道家思想与生命能》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 1998.2 |
杨明琪 | 《生命能与东方文化》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 1999.3 |
杨明琪 | 《风俗画中的苦难人生》 | 西秦文学 | 2000.3 |
杨明琪 | 《略论文学的圣洁及其根源》 | 晋阳学刊 | 2000.4 |
杨明琪 | 《论白居易的妇女诗》(上) | 商洛师专学报 | 2000.1 |
杨明琪 | 《论白居易的妇女诗》(下) | 商洛师专学报 | 2000.3 |
杨明琪 | 《一“兴”竟可通解诗学大全》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 2000.4 |
杨明琪 | 《用丑景也能创造艺术美》 | 汉中师院学报 | 2001.1 |
杨明琪 | 《文学:一座圣洁的殿堂》 | 西部文学 | 2001.4 |
杨明琪 | 《略论文学“高”之 所在》 | 新疆石油学院学报 | 2002.2 |
杨明琪 | 《略论文学欣赏的美感根源》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 2002.4 |
杨明琪 | 《再论文学“高”之所在》 | 乌鲁木齐教院学报 | 2002.3. |
杨明琪 | 《周代中和思想的产生、发展与影响》 | 周秦文明论丛第一辑 | 2006.9 |
杨明琪 | 《如此国家级精品》 | 学术界 | 2008.1 |
杨明琪 | 《趣论》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 2008.1 |
杨明琪 | 《关于〈文学理论教程〉问题的商榷》 |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08.4 |
杨明琪 | 《中国书院的复兴之路》 | 秦岭 | 2010秋之卷 |
杨明琪 | 《人文教育是通向广阔未来的桥梁》 | 西安思源学院学报 | 2011年第一期 |
杨明琪 | 《疆行纪》 | 秦岭 | 2012秋之卷 |
杨明琪 | 《语文教学呼唤背与颂》 | 西安思源学报 | 2013年3月 |
杨茜 | 中国期刊市场竞争策略之市场化刍议 | 《新西部》 | 2009.2.28 |
杨茜 | 试论记者的情感 | 《大众文艺》 | 2009.8.25 |
杨茜 | 浅谈电视栏目策划的导向性 | 《科教文汇》 | 2009.10 |
杨茜 | “娇痴不怕人猜”浅谈朱淑真其人其作 | 西大学报 增刊 | 2010-12 |
邱楠 | 陕北神木大保当汉画像石彩绘艺术的研究 |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 2009年8月 |
邱楠 | 陕北神木大保当汉画像石形质初探 | 丝绸之路 | 2009年10月 |
邱楠 | 陕北神木大保当汉画像石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浅析 |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 | 2009年11月 |
邱楠 |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小城镇建设 |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 2009年6月 |
唐艳华 | 《孔雀东南飞》叙事结构之我见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 2007年10月增刊 |
唐艳华 | 说“伥鬼”, | 唐都学刊 | 2008年3月第二期 |
唐艳华 | 《战国策》词诂 | 《安康学院学报》 | 2008年8月第四期 |
唐艳华 | 二重证据法”对文学研究的启示 |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8年5月第三期 |
刘利利 | 《论秘书个性与秘书工作》 | 《科技信息》 | 2007 |
刘利利 | 《浅论秘书与领导的关系》 | 《内江科技》 | ??2007 |
刘利利 | 《论秘书工作的艺术》 | 《黑龙江科技信息》 | ??2007 |
刘利利 | 《论现代企业秘书的信息素养》 | 西安思源学院学报 | 2013年3月 |
刘新科 | 《杜威教师观评议》 | 《宝鸡师院学报》 | 1986年第 3 期 |
刘新科 | 《突出高等师范院校的特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1986年第4期 |
刘新科 |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家庭教育》 | 《教育科研通讯》 | 1986年第2期 |
刘新科 | 《刘泽如的德育心理学思想》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 987年第3期 |
刘新科 | 《杜威创造性思维态度的训练》 | 北师大《外国教育动态》 | 1987年第5期 |
刘新科 | 《安·谢·马卡连柯遗产中的公民教育思想》 | 《教育科研通讯》 | 1987年第4期 |
刘新科 | 《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家庭教育》 | (续)载《教育科研通讯》 | 1987年第2期 |
刘新科 | 《高师学生“教师心理”准备的调查与思考》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 1988年第4期 |
刘新科 | 《西方近现代教育改革的若干特征及其启示》 |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教育学》 | 1988年第3期 |
刘新科 | 《谈谈青少年的性早熟与性教育问题》 | 《陕西教育》 | 1988年第4 期 |
刘新科 | 《日本高中职业技术教育及其启示》 | 《世界职业技术教育》 | 1988年第1期 |
刘新科 | 《杜威教育思想的再认识》(上) | 《教育史研究》 | 1989年第2期 |
刘新科 | 《略论夸美纽斯教育理论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 陕西师大《函授教育》 | 1989年第5期 |
刘新科 | 《杜威教育思想的在认识》(下) | 《教育史研究》 | 1990年第1期 |
刘新科 | 《论“苦学”与“乐学”的辨证统一》 | 《教育研究》 | 1990第6期 |
刘新科 | 《美国、日本、法国的近代教育为什么后来居上?》 | 《理论与现代化》 | 1990年第1期 |
刘新科 | 《司马迁教育思想初探》 | 《汉中师院学报》 | 1990年3期 |
刘新科 | 《乌申斯基教育的民族性原则及其现实意义》 | 陕西师大《函授教育》 | 1990年第1期 |
刘新科 | 《启蒙运动与自然主义教育》 | 陕西师大《函授教育》 | 1990年第2期 |
刘新科 | 《杜威‘思维五步法’新探》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 1991年第1期 |
刘新科 | 《简论雅典教育兴衰的历史原因及现代启示》 | 《教育史研究》 | 1991年第3期 |
刘新科 | 《李敷仁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初探》 | 《咸阳师专学报》 | 1992年第4期 |
刘新科 | 《忠精烈烈,硬骨铮铮的颜真卿》 | 中华书局《文史知识》 | 1993年第10期 |
刘新科 | 《例谈幽默含蓄的讲授艺术》 | 《青海教育》 | 1993年第7-8期 |
刘新科 | 《浅议讲授中设置悬念的艺术》 | 《教育科研通讯》 | 1993年第3期 |
刘新科 | 《赫尔巴特、杜威教学思想异同论》 | 陕西师大《函授教育》 | 1993年第3期 |
刘新科 | 《进步教育的是与非》 | 陕西师大《函授教育》 | 1993年第6 期 |
刘新科 | 《<学记>与<雄辩术原理>教育思想的比较与启示》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 1994年 |
刘新科 | 《最早向西方学习的教育家——王征》 | 《教育史研究》 | 1994年第1期 |
刘新科 | 《加拿大研究的新奉献》 | 《西北高教研究》 | 1994年第4期 |
刘新科 | 《中国古代著名女教育家——班昭》 | 《教育史研究》 | 1995年第1期 |
刘新科 | 《<论语>、<理想国>教育思想比较》 | 陕西师大《函授教育》 | 1995年第1-2期 |
刘新科 | 《中外教育大师的成才特点与启示》 | 陕西师大《函授教育》 | 1995年第3期 |
刘新科 | 《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诱思探究教学导论>评介》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 1996年第2期 |
刘新科 | 《如何撰写教育科研论文》 | 陕西师大《函授教育》 | 1997年第4期 |
刘新科 | 《试论中美“拨地兴学”特征及其现代启示》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 1998年第3期 |
刘新科 | 《简论杜威“活动课程观”的革命性与借鉴价值》 | 《陕西师大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 1999年第1期 |
刘新科 | 《世纪之交西方教学思想发展的新趋势》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 1999年第4期 |
刘新科 | 《浅议小学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 |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 2000年第1期 |
刘新科 | 《为西部开发培养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 《中国高等教育》 | 2000年第5期 |
刘新科 | 《略论创新能力》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 2000年第4期 |
刘新科 | 《西部中小学师资问题的严重性及其管理对策》 | 《西南教育论丛》 | 2001年第5期 |
刘新科 | 《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 | 《体育科学》 | 2001年 |
刘新科 | 《从一张“毕业文凭”看清末师范学堂》 | 《陕西档案》 | 2002年第5期 |
刘新科 | 《西部农村教育现状、问题及其思考》 | 《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05年第3期 |
刘新科 | 《外国教育史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回溯与新世纪瞻望》 | 《大学教育科学》 | 2005年第2期 |
刘新科 | 《国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基本特征极其启示》 |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5年第1期 |
刘新科 | 《中国当代教育的误区和化解》 | 《教学研究》 | 2006年第2期。 |
刘新科 | 《国外教育思潮发展的新趋势》 | 《教学研究》 | 2006年第1期 |
刘新科 | 《大学校长应当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教育家——李钟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述论》 | 《国家教育行政教育学院学报》 | 2007年9期 |
刘新科 | 《基于教育叙事的校本研究》 | 《上海教育科研》 | 2008年第7期 |
刘新科 | 《从教育民主的视角反思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 《教师教育研究》 | 2008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