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心主页

我中心教师赴马来西亚进行学术交流

2025 年 7 月至 8 月期间,东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馨悦与专职研究员祝带君赴马来西亚吉隆坡,与马来西亚北方大学的Awan binti Ismail副教授展开多轮深度学术交流。

作为国际新闻传播学界的资深学者,Awan binti Ismail副教授不仅拥有深厚的学术积淀与丰富的国际合作经验,更在新闻学理论建构、跨文化传播学研究等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其研究成果在全球相关学术圈具有广泛影响力。

第二次学术交流主题: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传播本土化与全球化平衡

第二次交流的核心议题是跨文化传播中的本土化与全球化平衡。Awan副教授强调,在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的国家如马来西亚,传播内容既要顺应全球化趋势,展现国际化的视野与现代性,又必须在细节中实现本土化,以确保传播效果与文化认同感。中心以西安城市形象的海外传播作为案例,深入探讨了这一议题。

在全球化层面,Awan副教授指出,数字平台如 TikTok、Instagram、YouTube 的全球传播能力,使城市形象可以快速扩散,并与国际受众产生连接。尤其是 AI 驱动的内容推荐系统,可以精准地将西安的历史文化符号推送给对“丝绸之路”或“中国文化”感兴趣的群体。这种算法逻辑拓展了文化交流的覆盖面,也提升了传播的效率。

然而,本土化的维度更为复杂。Awan副教授结合她的研究经验,强调在马来西亚语境下,穆斯林文化元素、清真饮食标签、多语言字幕(马来语与英语),以及与本地文化的对接叙事,都是影响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如果忽视这些本土化策略,即使传播形式再现代、再前沿,也可能出现“信息接受度不足”的问题。

与会各位研究员、学者还就跨文化传播的张力展开了讨论:如何在保持文化真实性的前提下,避免“文化折扣”或“过度本土化”导致的文化模糊性。Awan副教授提出了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观点:跨文化传播并非简单的“迎合”,而是“文化对话”。也就是说,在本土化的同时,必须保留源文化的独特性,让受众在理解中产生“差异的欣赏”,而非“相似的替代”。

这次交流让交流人员深刻认识到,跨文化传播要在“全球化的信息逻辑”与“本土化的文化逻辑”之间找到平衡点。AI 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来判断不同文化群体的接受偏好,再由学者与传播者加以修正,使之既有技术上的精准推送,又有文化上的尊重与适配。这一交流为中心今后在跨文化传播研究中探索技术—文化双重协同路径提供了宝贵的学术参考。

通过与Awan副教授的多次深度学术交流,中心不仅对马来西亚的传媒与文化环境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也对跨文化传播研究中的人工智能应用与本土化—全球化平衡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些交流不仅拓宽了中心的学术视野,也为未来中心在东南亚领域的学术合作与跨文化传播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东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馨悦、研究员祝带君与马来西亚北方大学Awan副教授进行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