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首页 << 工作动态 << 内容详情

城市建设学院:践行落实“四个三”发展理念,推进学科融合创新发展,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网 

        【编者按】周延波校长在学校四届三次“双代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2024年全校各单位要将迎评促建“对标建设”作为本年度核心工作任务,以聚焦“内涵建设、特色建设、创新建设”为主线,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持续推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各教学单位认真落实学校工作部署和评建工作要求,在教研科研、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此,新闻宣传中心特推出“对标建设,我们在行动”系列报道,全方位介绍各教学单位评建工作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及经验,进一步激发全校师生奋发进取,努力获取更多标志性成果,推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建设。本期推出《城市建设学院:践行落实“四个三”发展理念,推进学科融合创新发展,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西安思源学院城市建设学院深入践行建筑环境绿色发展理念,聚焦凸显数字化智能化建造和再生水综合利用模式创新应用特色,践行落实“三导向”优化专业建设、“三举措”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抓手”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三落实”提升服务地方发展能力,促进多学科相互支撑、协同融合发展,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培养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三导向”打造产教融合重点专业群

 

城市建设学院省级一流专业工程造价团队合影

       为推动学院教育教学高质量提升,城市建设学院紧密贴合国家建筑行业发展脉搏,深刻洞察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聚焦“三导向”全面优化专业结构,致力于打造产教融合、特色鲜明的重点专业群,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城市建设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张炜介绍,“三导向”即指特色导向打造城建类优势学科、应用导向打造服务地方发展专业群与品牌导向提升专业内涵建设水平,共同构成了学院专业优化建设的三大引领方向。

        特色导向打造城建类优势学科。学院坚持“立足专业,面向行业、促进就业”的办学理念,抢抓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以数字智能建造和绿色发展为特色导向,成功打造了土木工程、工程造价两个省级一流专业。同时,学院紧密契合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发展需要,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对接建筑业上下游产业链和创新链,构建城建类专业集群,形成了覆盖土木建筑上下游全产业链的城建特色专业集群,有力推动了以新技术与产业融合推动骨干专业升级,以专业融合模式发挥优势辐射作用,提高了学院教育教学资源运用的综合效率,提升人才培养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彰显了学院的办学特色。

       应用导向打造服务地方发展专业群。学院紧跟行业智慧建造和绿色低碳发展趋势,构建两大专业集群,精准对接建筑全生命周期智慧建造、再生水综合利用等产业集群,并依托重点打造的学科专业集群,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体现了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的责任与担当。

 

BIM虚拟仿真实验室

       品牌导向提升专业内涵建设水平。学院坚持工学、管理学、艺术学多学科相互支撑、协同融合发展,提升数字BIM技术和绿色建筑环境下的专业内涵建设水平。这是学院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激励着学院每一位师生不断追求卓越,共同塑造学院良好的“品牌形象”。

“三举措”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城市建设学院毕业作品展

       强化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在高等教育日益注重实践与创新能力的背景下,城市建设学院积极响应时代需求,一方面以OBE教育理念为核心,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全面强化顶层设计。通过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变革,修订、实施全新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全面学分制以及案例驱动课程内容设计和考核设计,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实践学分(学时)高于总学分(学时)的30%,引导鼓励学生走向工程一线,广泛参与生产环节,不断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尤其在毕业设计环节,学院强调“真题真做”,进一步锻炼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实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完善提高课程资源供给质量。为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学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实施“订单班”联合培养、“小班教学”和“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灵活教学模式,既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又促进了师生间的深入交流与探讨。学院积推进打造“金课”,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努力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目前,学院共拥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出版教材9本,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不断夯实人才培养根本任务,促进专业转型升级和内涵式发展,建成行业特色鲜明、同类院校知名、具有较高水平和竞争力的城乡建设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专业集群。这些专业集群不仅紧密对接行业需求,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抓手”推动“双师双能型”队伍建设

 

城市建设学院院长张炜(前排中)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作品

       更新教师教育理念。学院以OBE教育理念和绿色发展为核心理念,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双向融通,多维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享师资团队,实施项目驱动,不断推动教学方法从灌输式向研究型、实践型转变,教学手段从传统教学手段向互联网新技术手段升级。同时依托教学质量评估、教学研究活动、教学技能大赛等平台,不断推动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与教学能力的提升,积极推进以创新和实践为核心的课堂教学。

       提升教师实践能力。“针对新入职青年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学院通过鼓励教师走到实践一线、考取行业资格证书,增加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评价机制等多元化策略,有效提升了新入职青年教师实践经验能力。”城市建设学院教学副院长刘俊茹表示,为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学院鼓励教师考取建设行业相关执业资格证书,积极参与各种实务锻炼,健全教师社会实践活动与成效评价制度,并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重要评价内容,把评价结果科学运用于教师岗位聘用、培养培训、职称晋升和绩效考核。目前,学院共有50余名教师拥有工程一线岗位实践经历,充分满足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扩大“双师双能型”教师规模。在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与实践能力上,学院实施“外引内培”并举,积极引进和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学院坚持每个专业集群每年都引进“双师双能型”教师,并大力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目前,学院已初步建立起了一支教学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为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三落实”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西安思源学院副校长赵惠霞(左)、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数字高校BU副总经理谢军(右)与城市建设学院院长张炜(中)共同为数字建筑产业学院授牌

       搭建服务地方发展的平台。建校以来,西安思源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2020年学院与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数字建筑产业学院”,2022年5月,周延波校长专程赴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调研走访时强调指出,深入企业一线加强社会需求调查,要深度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加深校企间的相互了解,推动校企双方在产学研用、实验室平台建设、学生培养、就业实习和行业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推进校企合作高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城市建设学院不断探索“政校行企”的产学研用合作育人模式,积极搭建教研、教学、实践协同育人平台,共建协同育人机制,努力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管、共享”,已先后与多家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推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城市建设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科研强校、科研强师、科研强教”的要求,2021年11月,“数字化建筑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喜获立项建设,研究中心面向国民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以岗位需求、人才培养为重点,兼顾社会服务,以建筑数字化在研究开发、成果产出、人才培养、工程实践等方面的应用为目标,推动数字化建筑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推行产学研用合作育人模式,有力促进了学校科研实力与教学质量的双重飞跃,为地方乃至全国的建筑数字化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强了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吉尔吉斯共和国奥什国立大学领导专家一行参观西安思源学院再生水实验室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学院承担了水利厅关于再生水利用的两项重要研究课题,其中由周士恒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申报的“高校中水回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并服务陕西省平利县、吉尔吉斯共和国奥什国立大学、西安思源学院徕宁校区等多个再生水系统建设推广,有效推动了水资源循环利用,助力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些成就不仅彰显了学院在科研领域的创新能力,也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助力地方文化发展。学院还通过数字建筑、科学家精神基地建设、节水科普基地建设途径,精心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建筑文化,丰富了地方文化内涵;建立多个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鼓励师生深入基层,挖掘和传承地方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积极推动建筑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为地方文化的繁荣兴盛贡献了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