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9月10日,学校隆重召开庆祝第四十个教师节暨优秀教师表彰大会,校长周延波在大会上深刻阐释了受表彰的各个奖项,对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产生的积极意义,要求全体教职员工以优秀教师为榜样,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努力做好迎评促建等各项工作,加快将学校建设成为有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思源力量。新闻宣传中心特推出“践行教育家精神,汲取榜样力量”系列报道,展现学校教师潜心施教、匠心育人、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激发全体教师敦学精进、奋楫争先,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期推出《优秀科研工作者王育军:勇于探索、坚持不懈,为学校科研工作贡献力量》。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王育军
“我由衷地感谢学校提供的良好科研平台、科研设施与丰富的学术资源,它们为我搭建了探索未知的广阔舞台;感谢学校营造的开放包容、鼓励创新的学术氛围,它激发了我的科研热情,滋养了我的创新思维;更感谢学校领导在我遇到瓶颈与挑战时给予的坚定支持与温暖鼓励,让我在科研的征途中不畏艰难,勇往直前。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科研工作的肯定,更是学校长期以来对我及我们研究团队给予支持与鼓励的见证。”在2024年9月10日西安思源学院召开的庆祝第四十个教师节暨优秀教师表彰大会上,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王育军荣获“优秀科研工作者”称号,他的内心充满了对学校及各级领导的感激。
自加入西安思源学院以来,王育军一直担任着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学,兼任理工学院实验室主任。多年以来,王育军深耕计算机专业相关课程教学,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软件工程及数据挖掘领域。“学校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先进的科研设施和丰富的学术资源,营造了开放包容、鼓励创新的学术氛围,为科研工作者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同时,学校特别注重科研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充足的研究资金以及丰富的学术交流机会,为我们科研人员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机会。”王育军表示,正是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与鼓励下,自己才能一直坚持对科研的热爱与追求,不断在科研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和成就。
“科研让我不断探索未知领域,解决复杂问题。这种从问题提出到找到答案的过程,充满了挑战和成就感。每一次突破,都让我更加热爱科研,并坚定了持续投入的信念。”王育军表示,科研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种推动学科发展、引领社会进步的责任与使命。因此,他始终保持着对科研的敬畏之心,以严谨的态度、创新的思维,在科研领域不断深耕细作。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王育军开展教学活动
王育军深知,作为学校的一名科研工作者,自己不仅承载着个人成长的期望,更肩负着推动学校科研事业发展、提升学校科研影响力以及以科研牵引带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使命。因此,他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类科研项目,与同事们紧密合作,共同攻克科研难题,推动学校科研事业的蓬勃发展。他的科研成果不仅得到了同行老师们的广泛认可,更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和影响力。
“我的论文《基于MLVDS和USB3.0的大数据高并发传输控制系统设计》将MLVDS和USB3.0两种高速传输技术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两者的优势。这种融合使得系统在大数据高并发传输场景下具有强大的性能优势。”王育军介绍,这项科研成果解决了多节点数据并发传输、数据传输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不同接口之间的兼容性等多项关键问题。
“在我的科研道路上,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离不开学校和领导、老师的指导与帮助。其中,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科研副院长王征风和理工学院科研副院长王艳娥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他们不仅传授了我科研的方法和严谨性,还在科研道路上给予我鼓励与指导,激励我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科研思路和方法,为日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育军坦言,学校各位领导、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与帮助,是激励他不断进行科研创新的动力。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王育军进行学术交流
在科研过程中,王育军与团队成员携手并肩,共同面对挑战、克服困难,让他深刻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特别是在遇到瓶颈和难题时,团队的智慧和力量常常是促使项目取得突破的关键。这种团队精神不仅增强了他的自信心,也让他更加珍惜与团队成员之间的友谊和合作。回顾自己的科研经历,王育军感慨万分。他表示,“正是这些关键人物和团队的力量,不断激发我在科研道路上的热情,并推动我不断追求新的高峰。”
“有一次,我正深入研究一个复杂的课题,初期数据分析结果并不理想,似乎每条线索都走入了死胡同,士气受到影响。但我坚信只要方法得当,问题就会有突破点。在一次讨论中,我意识到我可能遗漏了某个关键变量的影响,这促使我重新设计实验并调整分析策略。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数据校正,终于得到了突破性的结果。这不仅证实了我最初的假设,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发现,极大提升了课题的价值。”王育军深情地回忆道,这段科研经历如同一块磨刀石,不仅磨砺了他的科研能力,更是一次对科研精神的深刻锤炼。也是这段科研经历让他更加坚信,只要心怀信念、勇于探索、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攀登新的高峰。
王育军的这种不断追求科研创新的精神也体现在他对待科研的态度与运用的策略方法上。王育军强调,科研不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方法与策略的巧妙运用。因此,他始终坚持坚持问题导向,他的科研始终围绕实际问题设定研究方向,确保研究方向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在科研思路上,王育军善于从其他领域汲取灵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巧妙融合,形成独特的创新路径,从而拓宽研究的视野和深度。同时,他还高度重视数据驱动的研究方法,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和建模工具,为研究成果提供坚实的定量支撑,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也体现了他在科研过程中的严谨与求真。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王育军指导学生学习
面对科研中的重重挑战和瓶颈,王育军展现出非凡的耐心和专注,他坚信持之以恒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科研之路从不是一帆风顺的坦途,而是布满荆棘的崎岖小径。然而,正是这些挑战与困难,才铸就了科研工作者坚韧不拔的品格,激发了我们不断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热情。”王育军表示,每当遇到难困难时,自己都会静下心来,重新审视问题,寻找新的突破口,从不轻言放弃,始终坚持着对科研的热爱与执着。
同时,王育军深刻认识到,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科研的最新成果应当成为滋养教学、启迪学生的宝贵源泉。因此,他非常注重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他会根据最新的科研进展,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将前沿研究和实际应用案例带入课堂,激发学生对学科发展的兴趣。同时,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设计真实的科研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他还积极倡导跨学科合作,他相信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能够激发新的创意和灵感。他鼓励学生打破专业壁垒,主动吸收和借鉴其他领域的知识与方法,以拓宽视野,增强创新能力。这些教学改革举措,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际科研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而这些也正是王育军作为科研工作者与教学创新者,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生动实践。
展望未来,王育军满怀信心。他计划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跨学科创新以及青年科研人才培养等领域深入研究,通过探索大语言模型在教育中的应用、AI在生物医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应用等,推动所在领域取得更多创新性成果,为学校科研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地址:西安市东郊水安路28号 邮编:710038
版权所有 © 西安思源学院
备案序号:陕ICP备05004249号-1
陕公网安备 61011102000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