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首页 << 工作动态 << 内容详情

【科研立项】紧密对接区域发展需求,科研赋能服务地方发展

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网 

       根据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公布的2025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课题立项结果,西安思源学院城市建设学院教师包敏主持申报的科研项目“陕西民间艺术与乡村文旅景观建设的共融研究”成功获批2025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立项。这不仅体现了西安思源学院高水平师资队伍的科研实力,更彰显了学校坚守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立足地方特色,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同时,科研项目成果反哺教学,促进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实现了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

       该项目立足陕西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沃土,紧密契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文化传承创新的时代需求,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获批立项,旨在探索民间艺术与乡村文旅景观建设的融合路径,通过艺术赋能激活乡村文旅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的文化活力。

 

城市建设学院院长张炜(中)对项目研究工作作指导

       在科研项目申报阶段,项目团队深入调研陕西民间艺术发展现状与乡村文旅发展需求,成员们凭借在景观空间设计领域的研究专长,精心规划并制定了独具创新性的研究方案。研究过程中,项目团队采用了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视角,重点聚焦陕西民间艺术的资源普查与文化传承的价值评估,建立艺术资源数据库;乡村文旅景观设计理论研究,探索传统文化应用现代表达方式的方法论;城乡需求调研与分析,确保设计方案符合实际需求,系统梳理出陕西民间艺术资源,构建艺术元素提取与转化方法体系,并提出符合乡村实际的文旅景观设计策略,形成可推广的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模式,最终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项目研究成果将直接应用于陕西传统村落改造、乡村旅游线路规划、文化体验项目开发等具体场景,为陕西乡村的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同时也为相关专业教学提供丰富的案例素材和实践经验,有效促进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科研项目负责人包敏(右一)与团队成员交流研讨

       目前,项目团队凭借扎实的研究功底和深入的分析探讨,已成功发表了一篇科技核心论文。该研究成果从理论框架的构建到具体方法的运用,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同时,项目团队也正在撰写相关研究报告,包含详细的田野调查记录、数据分析结果和设计方案说明等内容。

       “在研究报告中,我们为典型案例量身打造的景观设计方案将成为该项目的一大特色亮点。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充分借鉴了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经验,并结合项目实际情况进行了创新优化,力求打造出既具有地域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景观作品。这不仅能为典型案例的景观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也为其他类似项目提供借鉴。”包敏表示。

 

科研项目负责人包敏(左二)与团队成员开展研讨活动

       “陕西民间艺术与乡村文旅景观建设的共融研究”项目顺利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果背后,不仅是项目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更离不开学校全方位的支持与学校、学院领导的悉心指导。

       “学校为我们开展科研工作构建了全方位的支持保障体系。周延波校长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科研工作,学校先后制定了多项科研激励办法,为科研项目申报及推进研究工作注入强劲动力。在资源配置环节,学校免费开放相关科研平台,配备必要设备并提供专业技术支持,让研究得以高效开展;在团队建设方面,学校大力支持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鼓励与其他院校开展校际合作。此外,学校科研处还建设了项目全过程管理制度,从开题论证的严格把关,到中期检查的细致评估,再到结题验收的严谨审核,全程护航研究质量。”包敏介绍说,不仅如此,学校注重教师教研能力提升,持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为科研工作和教学质量提升奠定了人才基础。包敏在学校支持下顺利攻读了博士研究生。学校的大力支持,为项目顺利实施筑牢了坚实根基。包敏表示,她和项目团队成员将不负学校期望,会以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投入到项目研究中,深入挖掘陕西民间艺术与乡村文旅景观建设的融合点,力求产出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助力项目成果在实际场景中的转化应用,为乡村文化振兴和经济发展贡献思源力量。

 

科研项目团队开展交流研讨

       项目团队将聚焦“陕西民间艺术与乡村文旅景观建设的共融研究”课题,推进研究及深化设计方案,保障项目研究成果落地发挥实效,并继续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日常教学,培养具有文化自豪感和卓越景观设计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创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与融合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