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院主页》团委主页》文章内容
滋兰讲堂开讲“地球之虹”
西安思源学院团委 发布日期:[2019-11-29]
2019年6月24日下午,著名文化学者、文艺评论家肖云儒教授作客滋兰讲堂,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展示中心作“地球之虹”主题学术讲座。西安思源学院副校长赵惠霞教授、文学院院长、副院长、各教研室主任及中文系、传媒系师生共8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讲座,讲座由文学院院长主持。
著名文化学者、丝路文化宣传大使肖云儒作客滋兰讲堂
肖云儒教授围绕丝路是世界第一路、自己三次丝路万里行的切身感受,以及丝路精神三方面讲述。他讲道,丝绸之路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77年命名。从地理位置上看,它是围绕北纬25度—42度之间的地球之弧;从经济角度上看,是世界上含金量极大的钻石链,所辐射的人口达到40亿人,辐射地区GDP达到30万亿美金(180万亿人民币);从精神层面上讲,它是地球之虹,即地球彩虹,由多种颜色构成,象征着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的融汇交流。丝路不仅启动了世界文明第一个轴心时代,奠定了世界最早的文明版块——以欧亚为中心的大陆文明,同时奠定了儒释道三足鼎立的中华文明的构成,包括中国的造纸术与印刷术等也是通过丝路传播,催发了欧洲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诞生,从而改变了欧洲和世界的命运和格局。在之后谈到他所经历的三次丝路之行,肖云儒老师精神更加饱满,讲述了自己在丝路上的曾经“6次乘坐汽车,14次空中飞行,3次乘坐海轮”的经历,正是这些丰富的丝路经历,反映出了肖老师用脚踏出来的丝路不仅沟通了古丝绸之路,而且展开了当代中国“一带一路”广阔蓝图。对于自己所走丝路的感受,肖老师概括为:“三热”、“三知”、“三心”三个词。“三热”是指各国纷说的“丝路热乎”、所到各地的“丝路人热情” 以及各地的“丝路经济热销”;“三知”指中国好、世界小及千年丝路情未了;“三心” 则指政府很上心、企业很热心、老百姓很关心。
在经过历史描述,亲身经历讲述之后,肖云儒老师高屋建瓴地对丝路精神进行概述提升。他讲到,丝路精神多方面传承了中华文化,凝聚了“崇玉尚礼,和而不同”的中国精神,凝聚了“天下大同,人类共和”的中国理想,当代中国的“一带一路”是要走出去谋发展,因此要有博望眼光和高远格局,要拉起手来共同发展。他希望丝路是和平之路,玉帛之路。讲座结尾时,肖云儒老师再次对自己的讲座内容进行升华,他指出,“一带一路”是中国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转折,是对中国的文化考验,我们要重视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宗教、生态综合安全,发挥民间企业“第三只手”的作用,重视发挥文教交流项目的长效增值机制。
肖老师精彩的讲座感染了在场的全体师生们,互动环节时大家纷纷就“西安作为陆上丝绸之路起点,应该如何进行文化传承与文化建设”,“如何改善中国企业对丝路沿线国家进行援建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等问题提问,肖云儒老师从打造旅游中心集散地、将高校研究力量投入古丝绸之路问题研究、政府组织加强法制管理,塑造中国人在当地的文化形象等方面进行了解答。

活动现场
踏破青山人不老,丝路云履绘彩红。文学院院长在总结发言里高度称赞了肖云儒老师为文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视野宏大、立意高远、鲜活生动的讲座。她认为,“地球之虹”是肖云儒老师脚踏实地,跨越千山万水走出来的一条世界彩虹路,他从国家战略视角,以学者的眼光高屋建瓴地审视“一带一路”的发展状况,具有独特见解和思考。为了感谢肖老师,院长特赋诗一首:“八万里路云追月,三载春秋云履丝路,云儒师脚踏东西文化,千秋文章绘出地球彩虹图。”现场掌声雷动,气氛达到高潮。
本次讲座持续两个小时,场内座无虚席,师生们全程认真聆听。肖云儒教授以丰赡的内容、幽默生动的语言、深邃的思考给师生们展现了“一带一路”的价值和意义。
【专家简介】
肖云儒,著名文化学者、文艺评论家、书法家,曾任中国文联全委、陕西文联专职副主席,陕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陕西策划协会主席,国家级和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津贴,现为陕西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员。20世纪60年代提出“形散神不散”的散文观。80年代所著的《中国西部文学论》是中国西部文化第一部理论著作。三次参加“丝绸之路万里行”,先后到达罗马、印度、中东欧32国90多个城市,出版《西部向西》《丝路云履》《丝路云谭》《丝路云笺》等著作,被授予中国首位“丝绸之路文化宣传大使”称号。曾获得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成果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广电部“星光奖”等国家省部级奖项20多项。2013年西安交大设立“肖云儒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