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实践育人 行走的思政课,传承弘扬延安精神
发布日期:[2025-10-22]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陕西省立德树人工作指南》及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相关通知精神,在学校党政领导的统筹部署下,马克思主义学院持续开展延安精神研习营活动。通过实地研学,将延安精神融入我校思政育人全过程。2025年10月18日,学校第三期研习营 354 名师生搭乘 “到延安去” 红色教育专列,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开展了为期两天的沉浸式思政实践活动。

西安思源学院第三期延安精神研习营师生搭乘红色研学专列奔赴延安
信仰领航:追寻革命先辈的精神灯塔

研习营师生走进杨家岭革命旧址
杨家岭革命旧址,作为中共中央机关的重要驻地,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艰苦环境中坚定信仰、擘画未来的光辉历程。当日下午,研习营师生怀着崇敬之情来到杨家岭,走进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旧居。通过窑洞内简陋的木床、土炕以及打补丁的粗布被褥,感受老一辈革命家在艰苦朴素环境中,坚持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崇高风范。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信仰的灯塔,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强大力量。

研习营师生参观杨家岭老一辈革命家旧居


研习营师生在杨家岭革命旧址参观召开中国共产党七大的中央大礼堂
在中央大礼堂,师生们聆听了关于中共七大的详细介绍,重温了我党在延安时期制定的正确革命路线的重要意义。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的 “同心同德” 四个大字高悬于礼堂之上,仍在彰显着当年共产党人团结一心、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懈奋斗的坚定信仰。带队的思政教师告诉同学们:“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发源地。我们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就是要让师生们深刻领悟信仰的力量,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信念培根:筑牢理想信念的坚实根基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其核心内涵之一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杨家岭,师生们不仅看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生活遗迹,更深入了解了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坚持理论创新、推动革命事业发展的光辉历程。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学生管理副院长鲍彬前排(左五)带队参观杨家岭革命旧址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鲍彬说到:“走进杨家岭,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这里没有华丽的陈设,却孕育出了一部部光辉著作,见证了延安整风运动的求真务实。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将延安精神融入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

城市建设学院党委副书记、学管副院长张刚前排(右一)带队参观杨家岭革命旧址
城市建设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刚谈到:“杨家岭是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的摇篮,是党的七大召开的神圣之地。革命先辈们在这里坚守理想信念,扎根人民群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我们要以延安精神为指引,加强党建工作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培养更多具有坚定信念和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信心扬帆:激发青年学子的使命担当
延安之行不仅是一次寻根之旅、固本之旅,更是一次信心之旅、奋进之旅。通过参观王家坪、宝塔山、枣园等革命旧址以及延安革命纪念馆,师生们全面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深刻体悟了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城市建设学院2025级环境设计专业(本)02班学生常颂扬谈研习感受
城市建设学院2025级学生常颂扬表示:“这次延安之行让我深受触动。老一辈革命家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依然能够坚定信心、勇往直前,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们要学习他们的精神,以实事求是态度深耕专业知识,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参与社会实践,将个人价值融入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之中。”

商学院2025级数字经济专业(本)01班学生袁珈育戈谈研习感受
商学院2025级学生袁珈育戈也激动地说:“延安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让我更加坚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以老一辈革命家为榜样,不畏困难、勇于担当,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让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此次延安研学活动是学校持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也是马克思主义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实践。通过 “行走的思政课”,师生们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深刻感悟了延安精神的伟大力量,进一步坚定了信仰、信念和信心。学校将继续深化延安精神研习营活动,不断丰富活动形式和内容,让更多的师生受益,引领广大学生不断增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春答卷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