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第四届“思原论坛”成功举办——长安大学杨斌教授解读人文社科项目申报技巧
发布日期:[2025-10-31]
金秋送爽,硕果飘香。为精准回应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科研需求,助力思政教师破解项目申报难题、提升学术研究与党建理论的科研能力,2025年10月29日中午14点在马克思主义学院508会议室召开第四届“思原论坛”活动。本次论坛聚焦“人文社科类项目申报书撰写的方法与误区”,特邀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斌教授作专题讲座。学院教师齐聚现场,共赴这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学术盛宴。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名师工作室主任刘义华主持论坛。

全体成员合影留念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义华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人文社科研究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提升理论研究水平的重要支撑,而高质量的项目申报书则是科研成果走向实践应用的“敲门砖”。本次论坛既是学院搭建学术交流平台、赋能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思政教育、理论研究与科研水平的具体实践。刘义华副院长代表学院对杨斌教授的到来致以热烈欢迎与诚挚感谢,她向与会教师们隆重介绍了兼具深厚的学术造诣与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主讲嘉宾杨斌教授。
在专题讲座环节,杨斌教授以“人文社科类项目申报书撰写的方法与误区”为核心,从五个维度展开系统讲解,内容兼具理论高度与实操性,为在场教师们带来清晰的申报思路与实用的撰写技巧。从重视人文社科项目申报的价值而言:杨斌教授强调科研价值与学科发展的双重驱动的重要意义,人文社科项目申报并非单纯的“课题申请”,而是科研工作者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推动理论创新、实现学科突破的关键环节。高质量的项目申报是科研能力的“试金石”,能够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方向、整合学术资源,形成系统性的研究成果;从学科层面来看,大量优质项目的立项与完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夯实研究基础、提升学术影响力、服务思政教育实践的重要支撑;从国家层面来讲,人文社科项目研究成果能够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助力解决老龄化、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等现实问题,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杨斌教授系统梳理了当前人文社科领域的主要项目类型,帮助教师们明确不同项目的定位与要求。只有精准定位自身研究基础与优势,才能提高申报成功率。随后杨斌教授还从申报书撰写方法与技巧方面给大家解读:他结合自身多年项目申报与评审经验,详细拆解了申报书撰写的关键步骤与实用技巧,申报书撰写的“五大误区”,为让讲解更具直观性,从“反面典型”到“优秀范本”,从“框架搭建”到“细节打磨”给予详细解读。杨教授的解读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准度。以层层梳理为方法,构建起人文社科类项目申报书撰写的清晰框架,逻辑缜密且视角前瞻,解读语言兼具理论底色与思想厚度,既传递深厚的价值内核,又给出可落地的实践路径,彰显学者式的深刻与引领性。
现场交流氛围热烈。最后科研副院长刘义华对论坛进行总结。她表示,杨斌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逻辑清晰、实操性强,不仅为学院教师们破解了项目申报书撰写的“困惑点”“难点”,更提供了系统的科研思维与方法指导。“希望各位老师以此次论坛为契机,认真消化吸收讲座内容,将所学技巧运用到实际申报中,不断提升科研能力与水平。”论坛在全场教师们的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原论坛”已连续举办四届,始终聚焦思政教师与科研能力提升、学术交流合作,先后邀请多位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已成为学院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赋能教师们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未来,学院将继续依托“思想高原论坛”等学术平台,常态化开展科研培训、学术研讨等活动,为提升思政教育质量、党建理论研究水平、培养高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提供更坚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