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西安思源学院-文管学院☆★
怎样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我们的报纸是办给人民群众看的,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必须合乎大众口味。在报纸受众需求多元化特别是报业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要增强地市报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赢得读者的好评,就必须不断创新。改版后的湄洲日报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办报理念,把增强新闻报道感染力和吸引力作为报纸改革的切入点,努力实现办报观念的三个转变。

由提高可读性向增强必读性转变

可读性是地市报一直重视和倡导的。但现在看来,要让地市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仅提可读性是不够的,应当重视和增强必读性。这是新形势下地市报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的需要。地市报是地方党政干部的必读报纸,但党政干部在读者群中毕竟只占少数。要调动绝大多数读者读地市报的浓厚兴趣,必须跳出报纸看报纸,增强读者意识。受众对地市报的选择是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形式美也就是总的视觉印象。改版后,湄洲日报定位在:党报品位,大众口味;大信息量、大标题、精短消息和特写、精美的专栏和图片、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内容美也就是受众对新闻质量的要求。改版后,湄洲日报要求编辑、

记者、通讯员采写的稿件必须新闻鲜活、内容动人,所报道的东西要与党委、政府倡导和群众期盼的息息相关。

事实上,地市报的权威性、政治性就决定了它应有的必读性。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凸现和开掘这种必读性。改版后,湄洲日报在要闻版和本市新闻版上,新开4个常设栏目,增强了必读性。一是在一版底栏右边设置《新闻眼》固定栏目,坚持做到每天都有一篇反映社会热点难点的新闻稿件,使之成为读者了解社会、了解生活的一个视窗。二是在一版开设《新闻援助》固定栏目,全天候开通热线电话,听老百姓诉说衷肠,然后以问卷的形式,向老百姓提供相关政策性信息和有关部门解释性处理结果,或指点迷津,或解惑释疑,起到了引导

读者、沟通读者的桥梁作用,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新闻110”。三是在一版开设《荔城时评》评论栏目,围绕各个时期党和政府的中心议题,重要社会现象以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评论,突出党报权威性、政治性,引导读者正确认识矛盾,增强信心,推进创业。四是在二版本市新闻开设了《现场短新闻》栏目,鼓励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现场,写出一些喜闻乐见的、内容动人的鲜活新闻,以活跃版面。以上4个新栏目开设后,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拉近了报纸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广大读者对报纸的可信度。

此外,改版后的湄洲日报还增设《证券彩票》、《文娱体育新闻》、《商桥》、《影视导读》、《时尚消费》、《房产家居》、《特别报道》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的新专刊,尽量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并时刻站在读者立场考虑报道、分析受众心理,对不同的读者报之以形式与内容各不相同的好作品,使他们一打开报纸就能看到自己要读的东西,逐步引导读者形成对党报必读的心理。

由简单报道事实向创新报道形式转变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只采用简单报道新闻事实的办法,去解释党委、政府的意图,因而一些传统形式已经演变成系列套式,使得很多采编人员难以从这些套式中解脱出来。如会议报道的套式、经济活动报道的套式、各个时期报道的套式等等,这些大大小小的套式抹杀了事物的新颖性和特殊性,而新颖性和特殊性恰恰是新闻的生命。因此,作为地市报人,必须进一步调整办报思路,努力创新报道形式,不断增强党报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改版后,湄洲日报视创新为新闻宣传的生命,把“新闻采写要攻新,报纸编辑要倡新”作为对采编人

员的基本要求,并付诸于新闻报道的实践中。

新闻采写要以变求新。具体讲,就是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改变思维方式,求得立意新。目前,影响新闻采写创新的重要因素是思维方式陈旧落后,许多采编人员习惯于单向思维、顺向思维,因而报道往往失之偏颇。要求立意新,就要选准恰当的主题。要努力通过报道,揭示出新问题,展示出对事物发展的新观点、新趋向。做到言人之所未言,见人之所未见,从而使新闻宣传具有新闻性,对实际生活起到一定的前导作用和预见作用。二是要改变采访方式,求得思路创新。新闻创新说到底是一个思路创新的问题。新闻报道的思路选择

是作者在大量的新闻素材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筛选、评价、思考后确立的。因此,占有丰富的新闻素材是十分重要的。改版后,湄洲日报要求记者树立踏实肯干、谦虚谨慎的作风,善于从不同的侧面、特别要努力从鲜为人知的视角去分析和观察新闻事实,获得第一手材料。报社还要求记者学会全面客观地评判出新闻事实的本质,从中抓取热点、难点、焦点,以便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改变写作方式,求得手法创新。就是运用丰富新颖的报道形式,鲜活生动的语言来报道新闻。改版后,湄洲日报鼓励记者打破传统表现

方法的束缚,多写社会新闻、现场新闻、目击新闻,力戒空话、套话、公式化的语言,多运用幽默散文式的语言和来自群众的语言传递信息,表述新闻事实,使人耳目一新。报纸编辑要具有创新意识,增强报纸版面的亲和力。改版后,我们以要闻版改革为突破口,要求编辑从以下几方面来创新:即标题要“跳”起来,按照准确、简洁、鲜明、生动的基本要求,采用拟人、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精制巧作每一个标题,让标题叫得更响;写法要“活”起来,要运用消息、通讯、

评论、图片和新闻分析、背景资源、新闻图表等表现形式来报道事实,吸引读者;图片要“动”起来,要超常规运用图片,以大气势、大篇幅做压题或头条,使整个版面活跃起来,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行文要“滚动”起来,改变死板的设计局面,突出整体效果。文稿要“短”下来,信息量要大起来。由于编辑在工作中确立以上几个目标,有效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由突出版面层次感向追求现代新潮版转变

近年来,随着报刊竞争的日趋激烈,地市报社都在千方百计地对报纸的内容与形式采取各种改革措施,以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争取更多读者,扩大市场份额。不失时机地推出新潮版式,则是这些改革措施中较为重要和采用较为普遍的一种。

从报纸版面的构成艺术看,好的版面设计应给人以美感,让人从版面艺术中获得美的享受,让人从精神上感到振奋。改版后,湄洲日报的版面由过去单纯突出主题层次感开始向追求现代新潮版转变,并就如何改革报纸版面,作了以下初步探索:

一是注重模块版式。传统报纸版面的布局结构多为穿插、排列并用,露头藏尾。改版后,我们打破这种定式,讲究一个版面应有视觉上的大节奏、鲜明活泼的感觉,编排时更多注重模块版式的运用,把每篇稿件都视为一个板块或块面,每个板块都是组成整体版面的一个单位。这种版式强调几何造型的单纯明快,内容越复杂,设计就越简单,把读者的阅读目光凝聚在一块,方便阅读。

二是追求厚题薄文。由于当代生产和生活方式日益向高效率、快节奏的方向发展,读者不得不压缩读报的时间,而趋向短信息的阅读与获取。为此,我们也相应通过压缩文字、增大信息量来吸引读者。要把众多的信息编排在有限的版面内,只有通过强势标题才能凸现新闻的轻重,把各类新闻事实最直观、快捷、有效地奉献给读者。于是,我们逐步形成了厚题薄文、长题短文的版面风格。实践表明,这种版式很容易被读者所接受。

三是重直线轻花线,多留白少网纹。直线的方向性明确,有简洁、明快、大方的视觉效果。直线分为粗线和细线。粗线有力深沉,细线则显精致高雅。改版后的湄洲日报版面主要以直线为主导,新闻的轻与重主要通过线的粗细来体现,尽量少用繁复多样的花线。同时摒弃了运用网纹来调节版面视觉均衡的做法,而借用标题与版面自然形成的黑白对比度来达到版面效果,增强了版面的层次感、立体感和纵深感。

四是大照片和大题区。大照片、大题区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这种“一题胜千言,一图胜千言”的做法,能够使新潮版面在报林中脱颖而出。改版后,我们在用稿观念上逐步实现了由“重文轻图”到“图文并重”的转变。大胆地把版面上的新闻照片由“配菜”推到“主菜”地位,尤其在一版上注重了图片新闻的编排,从而增强了形象新闻的意识和版面的视觉冲击力,吸引了读者,也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欢迎光临西安思源学院-文管学院☆★
 
西安思源学院地址:西安市东郊水安路28号 邮编:710038  版权所有 © 西安思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