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心主页

我中心首席专家 胡月星教授、特邀研究员 袁书杰博士参与组办“贴地行走”博士国情观察团赴贵州调研(二)
发布日期:[2018-06-13]

 

 
 
【直播实录】“贴地行走”博士国情观察团赴贵州调研成果分享会
 
【信息来源:贵州新闻】
15:29
【第四组分享】
  主持人(宁华):下面有请第四组“贫困突围与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团队上场。
  请每位同学用一句话介绍一下自己并且请团队代表分享你们小组的观察成果。
  周钊宇:我是周钊宇,来自人民大学。
  何雷:我是何雷,来自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陈家星:我是陈家星,来自上海理工大学工程专业,我的研究专业是能量系统的集成与优化技术。
 
15:30
  何雷:很高兴能够代表我们组在这里做汇报,我们组的题目叫做贫困突围与乡村振兴,什么是贫困突围?怎么来形成贫困突围?乡村振兴中我们的政府和企业是怎么做的?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到毕节,我们知道贵州在贫困突围和乡村振兴中去取得一系列的成果的,我们想这两者有没有共性可以挖掘,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到毕节,因为毕节是贵州脱贫攻坚的第一主战场,也是在贫困突围和乡村振兴中的一个缩影。
  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去了几个地方,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赫章的海雀村,我们知道这个故事同时我是第一次听说,就是海雀村文朝荣的故事。1985年的海雀村的森林覆盖率不高5%,老百姓生活比较贫困,住的是XX房,老百姓生活非常困苦食不寡腹,文朝荣把老百姓一起团结起来,一起到山上植树造林,通过他的努力,原来的森林覆盖率从不到5%到现在达到70%,把老百姓带到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我们还听到几个小故事,有一年他把准备留来过年的母机和留给女儿坐月子的鸡蛋拿出来分给山上植树造林的老百姓,他就是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把他们村的脱贫致富的路子带起来了。
  第二个就是到了毕节的一个旅游渡假村叫做店子村,这个村里就有图上的游泳池,及时在北上广也很少见。就是他们村的几个年轻人在外面打工,有知识和文化,有了一系列的见识,他们就回来抱团发展,把他们村建成一个度假旅游村,其中有游泳池、有果树等等,通过度假旅游区带动当地村民就业。把他们村从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带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从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贫困突围和乡村振兴中,基层党组织和能人、带头人的作用,是贫困突围和乡村振兴中最重要的力量。我们还参观了一个地方,就是毕节的大方蒙古风情园和安格斯养牛基地,由恒大给他们支持,这个养牛基地是给贫困户的,每年进行分红。从这里可以看出政府在主导的时候,大力借助了外力进行贫困突围和乡村振兴。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得出基层党支部、农村的带头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们三年走下来,我们有几点小小的体会。
  一、大家的精神斗志都特别昂扬,看出党中央、政府对脱贫、扶贫、乡村振兴的大力重视。企业和全国的老百姓的大力支持。
  二、我们在乡镇里面,干部特别有干劲,尤其是年轻的干部。他们每天没日没夜的为老百姓服务,高产业调整,让我们的村尽快脱贫。他们默默奉献的精神是很值得我们的学习,他们特别有斗志,尤其是年轻的干部。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因为他们有思路有想法。
  三、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尤其是基层政府有些项目特别接地气,从老百姓的角度考虑,是至下而上的,让这个项目符合老百姓的意愿。
  我们还有一点小小的思考。政府机构在引进项目的时候,是否可以让更多当地老百姓参与到项目当中,在项目运行中老百姓可以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汇报,同时也能学到经验和技能,未来有一门手艺和技能,为他们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这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地方。
  贵州在贫困突围和乡村振兴当中,它背后有一个强有力的支持,就是团结奋进、拼搏创新、敢想肯干,感谢我们的老师、感谢我们的同学、感谢我们的领导,谢谢!
 
15:38
 
  主持人:谢谢第四组的分享,下面有请团队领衔教授、中南财政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丁士军教授做点评。
 
15:38
  丁士军:我讲三个词:1、情怀。我们这一批学生参加了贫困突围和乡村振兴的“贴地行走”,他们对贵州山水人文的情怀。他们对贵州农村发展具有强烈的责任和使命感。这个情怀、责任、使命感深深感染了我本人。我为能够跟大家共同工作、共同研讨感觉非常容幸。这个使命感表现在一路的交流、观察当中。比如对于乡村振兴这个战略,我们不断的思考如何实行乡村振兴?有什么措施?有什么抓手?我们说乡村振兴是谁的乡村?是谁来振兴?我们需要各个方面的支持,乡村振兴的主体是谁?谁是我们的主体的代言人,我们怎么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参与性?我们的同学一直在思考,这是我体会到的第一个词。
  第二个词叫做专业,我们的同学都是博士研究生,我们都有各自的专业,他们真的用科学的态度在观察农村。他们要亲眼所见,入村入户,他们要用证据来证明他们的关键。我们走了很长的路,我们走访了8户农户,每位同学走访了2户农户,我们走访了好几位农村创业者,也跟村干部在交流,我们在行车路上几乎没有休息过,我们讨论了很多问题。比如说农村产业扶贫、产业支持政策究竟怎么办?什么样的产业支持是需要的?真的是以实际行动来理解我们碰到的舆论和问题。这个专业的第二点就表现在同学们对农村发展研究这个专业的思考和强烈的兴趣,同学们对发展的这个方法十分感兴趣。我们关心升级的问题,可持续的升级框架,我们关注切入性分析,同学们对创业者的访问。我们关注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的发展方法,同学们对这些都显示出极大的兴趣。
  第三个词叫做希望,我们希望我们的团队同学继续保持对贵州的探索热情的心态,也希望同学们用你们的平台、网络传播所见、来传播贵州。我也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当中,以你们的方式来为贵州的发展添砖加瓦,谢谢!
 
15:40
【第五组分享】
  主持人(宁华):黔东南有一个寨叫朗德寨,是一个集民族风情、自然风光、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新型村寨,这给乡村振兴、丰富小城镇建设提供了非常好的样板,因为这里有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样我们也将绿水青山变为了金山银山,这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接下来有请第五组“多彩传承与绿色发展”团队带来他们的分享成果,有请。
 
15:40
  徐春晓: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文化产业专业的博士生徐春晓。
 
  王可一:大家好,我叫王可一,来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社会与文化教研部的老师。
 
  郝武峰:大家好,我来自中央党校政治经济学的博士生。
 
  肖锦汉:大家好我是中央民族大学的博士生肖锦汉。
 
徐春晓发言
  徐春晓: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我代表我们小组给大家分享我们这两天调研的心得,我们的主题是“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主要是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去的地方。主要是黔东南州的马料村、西江千户苗寨和朗德苗寨,这三个村寨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的文化非常富饶,也是贵州有名的特色民族村寨。在调研与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对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上有一个非常大的困惑,因此我们将这个主题作为今天分享的内容。而且,我们发现西江千户苗寨在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是非常典型的,因此我们作把它作为这次分享的案例。
  西江千户苗寨10年前是一个非常封闭、落后的村寨,被称为“文化富饶,经济贫困”。通过10年的旅游发展开发,已经从人均收入2000元增长到1.5万元,从10年前只有1亿元当地旅游综合收入到现在64亿元的综合旅游收入,无论在人气和收入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江的成绩与赞誉都属于西江。
  这是我们从网上找到的关于西江千户苗寨的负面评价,比如“西江千户苗寨的忧伤:商业化磨灭了古村神韵,它是一种现实,也包含了外界对西江的认识。我们作为观察团实地跟当地村民和官员讨论的过程中,也有一些自己的新看法。
  刚才看到一些负面评价,主要是针对西江千户苗寨在10年旅游化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但是很多人会给西江贴上一个标签:过度商业化。我们认为过度商业化有四个表现:
  一是雷同化,主要表现为模式的单一化、单调化、庸俗化和粗鄙化。通过我们的调研和发展,有一个结论,我们认为用“过度商业化”来形容西江千户苗寨的发展是有失公允的。通过我们对旅游开发与文化传承的分析,首先我们认为旅游开发是中性的。无论是过度的商业化还是低水平的商业化,它都是旅游开发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但是不能将所谓的过度商业化或者低水平商业化与旅游开发等同,又将注意力放在出现的这些问题上而否定旅游开发在发展中的作用,我们更关注在开发过程中如何把握程度的问题。
  二、西江这个地区的旅游开发是一种进步,为什么这样说?很多旅客来到西江是希望看到原汁原味的苗文化,希望当地居民保留传统建筑,保持原生态的生活方式。但是我们要问一个问题,西江到底是谁的西江?它是游客的西江还是当地居民的西江?我觉得它既是游客的西江也是当地居民的西江。大家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家有没有想过当地居民的需求,他们想过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收入,恰恰这是10年旅游开发带给他们的,满足了他们的这些需求。从这个方面来说,旅游开发是一种进步。而且,旅游开发本身在传播苗族文化,进行文化传承、文化保护方面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西江苗寨的内生性的力量正在起作用。对还没有进入西江苗寨的游客和曾经质疑过西江的回应,我们看到参加过旅游开发的实践者,现在西江苗寨内生性力量正在发生重要的作用,包括苗族本地的知识分子,当地的老师、精英和居民,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成立了西江文化研究院,完全自费建立“阿幼博物馆”,还有非常喜欢苗寨的外来者建立了“后粮仓”和“阿浓苗家”等本土机构,看到这些我非常感动。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内生性的力量,我相信西江千户苗寨在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的传承这个度上会掌握得越来越好。
  我们有几点建议:一是建立文化旅游准入制度。不要没有标准、没有原则地引入任何商家进入村寨。领队老师祁述裕教授提出798的例子,798是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名的艺术区,成立的时候各种饭馆、餐厅都进入这个区域,但是受到了游客的投诉。当地主管部门意识到这个问题,就建立了文化旅游准入制度,评价什么样的商店可以进入这个区域,这样的方法可以避免雷同化出现。二是推动文化元素全面注入旅游的各个环节,三是支持重点旅游景区建立特色博物馆,四是精心策划特色文化活动。我们希望西江苗寨和贵州在旅游文化上走出自己的路。
 
15:50
  主持人(宁华):非常感谢这组同学给我们提出的新视角和旅游方面的宝贵经验。第五组的领衔教授是中央党校(贵州行政学院)的祁述裕教授,他今天没能来到现场,给我们进行了视频分享,请大家观看。
 
15:54
  主持人(宋喜林):祁述裕教授为我们文化的发展提了非常宝贵的建议。接下来有请中共贵州省委党校(贵州行政学院)文史学院赵淼教授作点评,有请。
 
15:55
  赵淼:大家下午好!有幸参加这次博士团的“贴地行走”之旅,我有四个感受。
  第一,这是一次充满惊喜之旅。一是没有想到在这样一个稍微有点炎热的夏季,我这个接近中年的男人能够与这么一群90年代的年轻人在一起,步入一个文化的圣地。更没有想到的时候,充满哲学思辨的蒋云丽校长随行。更没有想到的是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祁述裕教授不远万里,从北京赶到贵阳参加这次“贴地行走”,做我们的领衔教授。惊喜还不够,没想到的是祁教授有非常要紧的事情,今天凌晨5点又飞回北京,把这样一个点评的馅饼掉到了我的怀里,这个惊喜可真是够大的。有人说你捡到这样的惊喜会高兴,我当然非常高兴。
  第二,这是一次对话之旅。我们讲文化,什么是文化?简单来说它是一个人化和化人的过程,我说这是一次“对化”之旅,首先它是人与物的对话,我们到了黔东南州的三个地方,特别是麻料村、西江苗寨、朗德上、下寨,每到一个地方,无论是我这个接近中年的男人、还是年轻人和饱经风霜见过人生大起大落、履历非常丰富的教授,看到博物馆里的老物件时,我都会注意到大家的两眼放光,看到的不是一个死板的物件,看到的是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风韵、贵州的多姿多彩。二是人与人的对话。除了自己内部的对话,我们这次和政府官员,特别是蒋校长利用自己的个人资源,邀请了分管这方面的副州长、文物局长谈了自己的想法。更值得一提的是,刚才演讲者已经提到一些民间的力量,这次访谈过程中有两个特别重要的研究机构,一个是西江苗族文化研究院,一个是河湾苗学研究院,台江的安女士赶过去参加我们的座谈,还有一些民间的画家。他们带着对民族深厚、浓郁的感情,在这个过程中把那种情怀展现出来,人与人之间的关联,不是简单的用数字、经济衡量的。三是人与心的对话。这次的五个团员(有一位提前走了),四位男生,三位女士。我们到苗寨之后,他们说苗族从女孩子出生开始就打造嫁衣,出嫁的时候,把价值二十多万元的浓墨重彩的嫁衣穿在她身上。以前有所谓的女性主义者在高谈女权,我们从这些偏远的山区、苗疆的角落里,看到前面同学所说的,有一些基因在不知不觉地生长。这时候我们除了人与人的对话、人与物的对话,我们会在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对话:也许我们要求得太多,也许我们已经足够,也许还有更多的未知、更多的未来在等着我们。
  第三,这是一次反思之旅。为什么说反思之旅?今天下午的分享会之前,有一个彩排的过程。当时几个团员有一些比较激烈的争论,有人说是不是我们只能讲正面的不能讲批评的声音,我说批评恰恰是源于我们真情的流露、一种爱戴,但是批评一定是基于理性的发声,而不是忙碌、混淆的标签式误读和诬蔑。首先,这是一次从自卑走向自信的反思之旅,贵州有很多文化资源,常常是藏在深山人未识,现在越来越感觉到贵州有很多宝贝,贵州的确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我们有这种底气、有这种自信。其次,这是一个从内外生长走向协同的过程,贵州有很多宝贵的资源,过去我们担心别人来到这里把好处拿走、把利益拿走,留下一堆烂摊子,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担忧、困惑和疑虑。但是现在我们知道光靠自己是不行的,光靠自然的生长是不够的,需要内外的协同,需要自己的自力更生,也需要外力的相助,文化的生长更是如此,没有所谓的自生自发自叙。其三,这是一个从冲突、矛盾走向一个平衡、和谐的过程。我们去了三个村,过去这三个村各自为政,甚至还有一些纠葛,比如这个村看着那个村富起来,会有点羡慕嫉妒恨。这次我们到的第一个点是麻料村,那些银饰老工匠告诉我们,现在这三个村互相配合、互相协调,从过去的冲突、互相区隔走向相互的平和和融合,当然还有市场力量和政府力量的冲突走向和谐,这个过程在路上。刚才主讲人只以西江模式作为一个案例进行分享,但是这样一个缩影,的确展现了贵州民族文化的发展从冲突走向和谐的过程。
  第四,这是一次开放之旅。我们敞开了心怀,让外面的世界、外面的年轻人、博士、学士走进贵州、了解贵州,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贵州深厚的历史底蕴的过去和精彩纷呈的贵州的现在和充满希望的贵州的未来,这的确是一次惊喜之旅、对话之旅、反思之旅和难以忘怀的开放之旅。
 
16:25
  主持人(宁华):谢谢赵教授的精彩点评。下午各小组都带来了精彩纷呈的分享,五位专家的点评非常独到精彩。
  请专家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博士生导师胡月星教授,对五个组的分享进行点评。
 
16:26
我中心首席专家 胡月星教授点评
                                   
  胡月星:首先感谢贵州省委宣传部、省委党校为此活动精心的安排。初次的探索、初次的尝试,在教育和科研、人才培育方面的一种探索。这个活动引起了很多人关注,媒体也很给力,大家都很关心,给予及时的报道。通过五个组的分享和汇报,我也很受感动,也很感慨。有时候我们对外界缺乏了解产生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当你了解了之后,你会发现内心的感受很真实,会让你在生活当中、工作当中会做得更加扎实,做得更加出色。通过这次活动,我感觉有五个好:
  一、选题好,“贴地行走”,表现的是接地气、增营养、补能量的过程。我们过去地气不够、营养缺乏,能量缺失,通过接地气找到能量、找到前进的方向。所以“贴地行走”虽然走的是路,感受到的是心,这颗心会更加的温暖起来。
  二、内容好,第一组红色基因与良知悟道,给人感觉确实有一种历史沧桑感,有历史发展的奋进感,有岁月的激烈感。有两个词概括,第一个组是“厚重”,厚在历史文化,重在担当责任,如果没有历史文化的沉淀,我们怎么担当,怎么知道价值?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要知道根在哪里?走向何方?第二组,这个组主要的调研是瓮安县,可以用两个次来概括就是“关注”,我们的眼睛看什么?我们的眼睛看天上、看在书里,看在青山绿水当中、看在社会发展当中,我们所有的知识就是为社会服务的,如果不服务社会就是浪费。年轻人不愿意浪费岁月、浪费青春,所以用我们的青春为社会做贡献。第三组用两个词概括就是“政府”,以前的基层党建是散的、冷的、乱的,开会没人来,说话没人听。通过塘约案例,我们看到我们党是有力量的,党的执政力是来自于细胞鲜活,有了这些细胞鲜活,我们的党在老百姓的心目当中会更加有威信。第四组叫做贫困突围、乡村振兴。因此我可以用两个词概括叫做“聚焦”,他们看了两个地方,一个是大方一个是赫章,中国最严重的问题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他们知道贫困的原因在哪里,贫困不在于穷山恶水,真正的穷人是心里没有动力的人。我们看到了贫困的农民,他出去打工、努力生活。第五组是多彩传承和绿色发展,我们希望我们山清水秀,我们希望在乡间寻找到生活的乐趣,这个组可以聚焦两个词叫做“期待”,他们虽然说了西江苗寨、朗德上下寨的问题,同时这里面给我们提了个醒。商业的过渡开发会阻碍原始美丽,有选择性的让商人进驻旅游景点,把青山绿水建设好,我们的政府基层组织不能让过渡的开发赚钱获得利润破坏青山绿水。
  第三、发言的质量好,体现在什么地方?我们的这些孩子们,这些博士生们,他们是有眼光的,他们能够发现问题,能够坚持问题导向,他们用心思考积极探索发动能动性,展示了美好。从这帮博士生的身上,我们发现未来的研究方向是往下移、往前升,不能让各种理由干扰中国崛起的进程。
  第四、分享感悟好,我们总觉得我们的学历高、知识背景好,我们学识渊博,越渊博对你的阻碍越大。所以我们要从所知到不知,我们要学会从现实中找到答案。因此博士生刚来的时候总想给地方提几点建议,蠢蠢欲动。我可以告诉你,你先闭嘴。先给我睁大眼睛看是谁的世界?未来的世界如何?他们听我的话了。博士只是学历上的称谓,真正的学问在民间、在村民身上。很多年轻人眼高手低、不知天高地厚,通过“贴地行走”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他们拜父老乡亲为师,接地气,他们会走得更好。这次“贴地行走”就是把自己教育好了,以后我们遇到浮躁的学生,不仅要“贴地行走”而要“钻地而行”。有爱又有情,这个爱是对乡村的爱,对父老乡亲的爱。真正的爱是深切的爱,是身体力行的爱,我希望把我们的感情用在老乡们的身上用在中国乡村建设当中,用在老百姓对你的呼唤当中,把爱用在实践当中。情是你自己要眷念他,要经常关心他,我们要真正的关爱弱者不要同情弱者,同情是怜悯,关爱才是真正的爱。比如工作在第一线的英雄们,他们付出了很多代价,不要工资、加班加点,为什么我们不关心这些英雄,应该让英雄理直气壮的站在前台,让英雄永远这么开心、让英雄永远活得自在,我们要宣传正能量。有力要有心,我们要感动、感恩,我们观察到的东西要学会感恩,这次活动要感恩社会对博士生的厚爱,感受这个组织给我们大家提供的机会,会感恩的人将来是有前途的人,是对国家有用人的。
  第五、组织计划好,相互衔接各有所长,虽然时间短暂,但是我们铆足了劲、鼓足了力。我认为他们下次会做得更好,因为这次是初次,所以不要有太多要求,站起来不发抖能说话就可以了。聚焦发展,大家从国家的发展、乡村的发展,他们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值得肯定。
  有三点感悟。
  一、我们到底需要什么?要面对现实、积极有为、敢欲担当、缅怀豪情、树立信心,现在我们就需要这些东西。我们就是需要一种心态,需要一种精神,因此我们得到的启发和最大的收获就是自己要提正自己的精神。
  二、人人都有内生动力,通过这次调研发现,农民身上、基层干部身上不是学历高,而是动力强。很多人学历很高、官位很高,但是动力不足。因此要激发整个社会的自身动力,让整个社会风清气正,只有这些做好了,我们才能做得更好。人人都是圣贤,只有自己的目光短缺才没有发现圣贤在那里。我们要找到英雄在哪里?我们要给干部提供营养。
  三、感想,我们明白了什么?明白了人生当中需要动力,动力在哪里?动力来源于营养,营养为了能量。因此在生活当中人人都需要能量,人人都需要发展,要找到能量的能源,因此以下几个方面,我们要进一步的探索。
  1、要尊重文化,要知道历史传承,要尊重民族传承的习俗,在民族的传承当中找到能量来源,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凝聚民族的智慧。
  2、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我们看到很多地方都是人民群众自发的发展起来的,塘约人民因为一次洪水,就穷则思变发挥聪明才智找到一条生路,我们要拜人民群众为师,让他们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经验、才智。
  3、学历高不见得阅历就丰富,有时候阅历比学历重要,博士学历很高,下一步要增加阅历。我们要走遍千山万水、了解千家万户,让这千家万户的人都认识我,这比当官重要。
  4、增加实践锻炼的能力,一方面组织要求你锻炼,自己也要锻炼。假期之余要多接触现实,要经常接地气,补能量,在实践当中增强我们的工作能力。
  5、要勤于思想感悟,没有感悟就是游客,有感悟就是旅行家、思想家。王阳明如果不走遍千山万水不可能龙场悟道,这就是给自己的能量。
  最后提一点希望:“贴地行走”更重要的是接地能走,要培养能走的能量,贴地爬不起来就是匍匐前进,及时这样贴地性格也会增强,谢谢大家!
 
16:35
  主持人(宁华):接下来颁发贵州省情特殊观察证书。
                                       
 
 
16:40
  主持人(宁华):一纸聘书的代表意义是一次的相遇,一生的相随。未来的岁月里,我们希望能够与大家携手通行,接下来,有请贵州省委党校(贵州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袁惠民先生为我们讲话,谢谢大家。
 
16:41
  袁惠民:这个活动即将结束,我感觉意犹未尽,依依不舍,特别是刚才胡教授的总结性概括,我相信大家的感受和我一样,充分体现了这次“贴地行走”博士国情观察团活动的意义、价值和效果。借这个机会,我简单讲三点。
  第一,这次活动是新模式带来的新视野。很多专家、学者,各个领域的不同人士,这些年来贵州的特别多,但像我们这种形式,组织有朝气蓬勃的博士生、一直关注贵州想进一步了解贵州的有贤人士、长期在讲台上的教授和新闻媒体的相关人员,这样“四位一体”的组合,我没见过。正是因为这样的组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视野,有了这样一个新的成果。从刚才的分享会上,可以了解到我们兵分五路,“贴地行走”所观察到的东西并不是重复前人的简单重复,而是有我们的路径、想法、成果。这样的新视野,值得像刚才胡老师说的“贴地常走”。
  第二,几天的辛苦换来满满收获。集中三天时间,虽然我没有参加,但是也在关注这个群的动态,大家刚才的介绍也很辛苦,但是大家都没有辛苦二字,说的都是满满收获。通过观察,我们了解到了习总书记说的贵州发展是全国发展的一个缩影的含义;通过观察,我们总结出了贵州基因,理解了党建也是生态等。外省的导师和同学们来到贵州,从我的内心来说,不光是希望大家发现贫困脱贫的定理,也不仅是构建生态文明的灵丹妙药,我们要的是大家来到贵州的体验,对贵州的认可。通过这样的活动,我相信大家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含义,也看到了贵州人这些年来拼搏发展的历程,同时也看到了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拉近了观察团成员和贵州的距离。这样一个活动,博士们更新了对贵州的认识,领衔导师们深化了对贵州的了解,贵州省委党校的教授们通过这个活动转换了我们观察本省的一些视角,媒体也融合了不同观点的世界,使我们收获、发展。
  第三,贵州的全面小康确实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刚才大家在分享里有一个基本观点,要调动全体人的内生动力,需要我们自己的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里讲到十八大以来五年的发展,同样也讲了存在的问题和痛点。不管是发展的不平衡,还是民生方面的问题,教育的不充分、医疗保障不够全面、就业问题比较突出、贫困人口还需要进一步脱贫等问题,这些问题在贵州乃至全国都比较突出,比如我们曾经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贵州有“高大上”的东西:高,高铁、高速公路、高桥梁,这在西部地区发展得很好;大,大数据、大射电;上,云上贵州。贵州还有“低小短”:低,一部分人的收入很低,属于贫困状态;小,有些产业还比较小,农业比较小;短,还有要补的短板,目前医疗、教育、交通仍然是我们的短板。这是我们十九大以后要进一步发展的。
  今天这个分享会再次提醒我们,贵州人自己不能当“旁观者”,更不能有“答辩者”的想法。当然,党校是党委政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训全省领导干部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党委政府的决策咨询机构。因此,党校人更要坚定党校信仰——知行合一。在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习总书记说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新长征,我们这代人的新长征,党校人应该打先锋,搞突破,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天在座的还有部分市州党校同志,希望我们都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奋进。
  在座的专家、博士,有了这个缘份,我们已经分别把你们聘为特约观察专家和观察员。我想,一次“贴地行走”,五年贵州情,这几年我们要保持联系,让这个活动永续下去。我更希望这些年轻的博士生们继续关注贵州,欢迎你们成为“贵漂”中的一员,为贵州的发展贡献你们自己的力量。
  最后,祝各位导师、博士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返程愉快,谢谢!
 
 
16:48
  主持人(宋喜林):谢谢院长的精彩总结,一次“贴地行”,五年贵州情,一次相遇,一生相随。刚才领导、老师、学生都用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俗话说“说的没有唱的好”,所以接下来邀请中央党校、中共党史的博士研究生韩笑女士为大家献上一首《你可能》。